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供稿
用智慧讓深奧的科學理論變得通俗易懂,用幽默讓枯燥的科學原理變得生動有趣。日前,2018“誰是王牌詮釋者”復賽舉行,復賽分為學生組和成人組,圍繞“航空航天”“航海航運”“健康醫療”“創新科技”“傳統技藝”和“世間萬象”六個主題,通過脫口秀、舞臺劇、相聲小品、實驗、游戲、歌舞等多種形式進行科學詮釋。最終,4組學生組選手和8組成人組選手入圍今年“誰是王牌詮釋者”決賽。
今年,“誰是王牌詮釋者”賽事自創立5年以來第一次推出學生專場。與往屆比賽相比,學生組復賽充滿了更多歡笑。與來自專業科技場館、科研院所的科班“詮釋者”相比,青少年的選題、表演更有趣味,甚至更大膽。如同青少年選手曾子通、楊卓然小朋友前一秒一本正經為你講“放屁那些事”,后一秒就嘻嘻哈哈玩鬧起自己制作的“空氣大炮”。

今年比賽中,一個熟悉的面孔出現在舞臺上。屠逸鳴小朋友曾在2016年“誰是王牌詮釋者”決賽中嶄露頭角,今年,他又帶來最新作品《防水噴霧真防水嗎》。來自盧灣區第二中心小學的劉子忞小朋友更是上海青少年科技圈的小明星——2017年上海少年科學院預備小院士、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意一等獎,小小的年紀他獲得的榮譽稱號已經數不勝數,為比賽打造的脫口秀節目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也正是幾年里目睹了這些青少年對科學的癡迷,“誰是王牌詮釋者”賽事今年特設學生專場,并在比賽之前開設輔導課程幫助科學“小粉絲”提升科學詮釋的能力。

雖然面對的是一群孩子,評委們卻一點不含糊。主辦方除了邀請東方衛視制作中心副總經理王緬來評判選手的節目編排和表演技巧外,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輝和中國科學院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上海組委會主任關大勇在科學性上也極為嚴格。但凡選手在演示過程沒有講清科學原理,幾位評委在點評中必定“刨根問底”。評委們表示:“我們并不是故意刁難小選手,只是希望小選手能真正懂科學,愛科學。”
比賽中有一段小插曲,黃浦區瞿溪路小學的兩位小選手在表演節目“探雷小能手”時,自制的機器人突發故障,小選手們不緊不慢地在臺上修著機器人,臺下的評委默默地等了10分鐘。雖然最終機器人沒能修好,表演時間也超時,但評委們卻給予了小選手足夠的鼓勵。評委告訴小選手:“做科學研究需要這種不急不躁的耐心,你們很棒。”
確實,我們應該用寬容的眼光看待孩子們,或許在寬容中,孩子的學習興趣、探索精神能得以提升和張揚;或許在寬容中,能培養出許多個性鮮明的孩子。科學的未來終究要交給這些“預備軍”手中。

所謂“科學詮釋者”,就是能用各種方法把復雜難懂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現象解釋給大眾的科學傳播者。成人組的比賽,評委們就是以此為標準評判選手的成績。經過賽前的專業培訓,選手們的演示水平已突飛猛進,一個個作品成熟而完整,但在科學詮釋方面讓評委挑了很多“刺”。
選手作品《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事件》在藝術上堪稱一出完美的舞臺劇,但在科學性方面相對較弱。評委李輝直言:“科學詮釋者不僅僅是表演,更需要在表演中突出‘科學’。科學詮釋是豐富科學傳播形式的一次有益嘗試,目的就是推動科學傳播多元化,讓科學流行起來,從而更好地發揮科學普及‘潤物細無聲’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公眾科學素質。”
作品《熱鍋上的嫲嫲》用擬人化的表演形式講述變色龍寶寶發燒讓變色龍媽媽束手無措,幸好在專業醫生指導下轉危為安的故事。在故事的敘述中穿插小兒發燒就診和救治的相關知識。比如,小于三個月的寶寶體溫超過38℃時需要去醫院就診,而大于三個月的寶寶體溫超過40℃時才需要去醫院就診……身為媽媽的SMG節目主持人貝倩妮對于節目的知識性給予高度評價,她表示身邊許多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發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醫院送,或盲目吃退燒藥的情況時有發生。但李輝卻給節目挑了“刺”,他表示,變色龍是冷血動物不會發燒,作為詮釋者在科學性上需要嚴謹,以免誤導公眾。
作品《眾里尋他千百度,好藥就在藥師心坎處》從藥劑師的角度解釋了幾個公眾關心的問題:“中藥好還是西藥好?”“進口藥一定比國產藥好嗎?”等等。評委給出的建議是,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強化作品內容,目前電影《我不是藥神》引出的話題就是社會熱點,和參賽作品正好契合。貝倩妮表示:“社會熱點事件是開展科普活動的最好時機,科普工作一定要與社會熱點事件結合,這既能顯著提升科普活動的公眾關注度,同時還能使科普知識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
“誰是王牌詮釋者”是上海市科協和東方網共同主辦的一項集實踐、競賽和展示于一體的主題賽事活動。2018年是該賽事的第五屆,隨著賽事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今年有來自長三角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選手慕名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