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450000)余凱 蘇建敏 關春輝
1.1 基礎信息 本次研究抽取的跟骨骨折患者50例,其入院時間為2016年4月~2017年5月。其后依據患者治療方法差異性均分實驗和參照兩組,每組跟骨骨折患者各25例。實驗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為18例、7例,最大年齡為52歲,最小年齡為20歲,年齡跨度經計算后平均為(36.85±7.16)歲。參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為16例、9例,最大年齡為53歲,最小年齡為21歲,年齡跨度經計算后平均為(37.02±7.10)歲。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檢驗后P>0.05,無差異性,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方法以鋼板內固定為主,首先選取一L形切口于跟骨外側,將骨膜腱鞘和開口處皮膚翻起,這樣可以使跟骨外壁充分顯露,隨后實施解剖復位。臨時固定后將人工植骨和鋼板植入其中,固定選擇空心釘導針。在手術期間,需對患者的血管和神經予以保護[1]。若透視骨折復位十分滿意,則實施牢固固定。參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以閉合復位為主,患者入院后需事先進行固定和消腫,待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實施閉合復位治療。隨后對患者實施麻醉處理,并配合X線檢查,在其引導下實施復位操作,并進行石膏外固定,患者完成治療后需配合抗感染治療。
1.3 效果評價依據[2]實驗組和參照組跟骨骨折患者通過實施不同方法治療,依據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患者的分數介于90~100分之間表示功能恢復為優,患者的分數介于74~89分之間表示功能恢復為良,患者的分數低于74分,表示功能恢復為差。
1.4 指標評價 對實驗組和參照組跟骨骨折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主要包括:感染、肌肉壞死和關節疼痛等,最后記錄各項數據結果。
1.5 數據檢驗及分析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數據結果均選擇軟件包(SPSS19.0)進行整理和計算,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發生情況以計數資料進行呈現,以百分率(%)表示的同時選擇卡方(X2)作為檢驗方式,組間數據結果形成統計學意義則表示P<0.05。
2.1 鋼板內固定和閉合復位治療后的效果評估 實驗組患者予以鋼板內固定治療后,治療效果為優和良的比例分別為52%、44%,功能恢復優良率經計算后為96%,參照組患者予以閉合復位治療后,治療效果為優和良的比例分別為36%、32%,功能恢復優良率經計算后為68%,組間數據結果經檢驗后P<0.05,詳細數據見附表1。

附表2 鋼板內固定和閉合復位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2.2 鋼板內固定和閉合復位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實驗組患者予以鋼板內固定治療后,2例患者出現并發癥,主要癥狀以感染和關節疼痛為主,參照組患者予以閉合復位治療后,10例患者出現并發癥,主要癥狀以感染、肌肉萎縮關節疼痛為主,兩組間數據結果經比較后呈P<0.05,詳細數據見附表2。
跟骨骨折較為常見,其病情具有復雜性。近年來,全新的治療方法應運而生,如: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予以鋼板內固定治療,參照組患者予以閉合復位治療,從兩組跟骨骨折的功能恢復情況來看,實驗組的功能恢復優良率96%明顯高于參照組的功能恢復優良率68%,P<0.05;從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來看,實驗組患者的8%明顯低于參照組的40%,P<0.05。此研究結果充分證實了鋼板內固定治療的優勢。綜上所述,跟骨骨折予以鋼板內固定治療,其效果較比閉合復位更具優勢,同時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