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兒童醫院東三街醫院(450053)王巖
兒科臨床當中,對患兒進行實施靜脈輸液治療比較常見。但是實施該治療方法的時候,大多急診小兒都會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這些心理和情緒對開展治療工作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為確保急診小兒輸液治療中的配合程度,給予患兒相應的護理則十分重要和必要,尤其是對小兒實施心理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兒的恐懼、不安心理從而提升輸液治療的效果。就心理護理在急診小兒輸液中的應用效果,此次本院選取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實施輸液治療的48例急診患兒進行研究和觀察,現具體報道如下。

附表1 兩組患兒穿刺及嘔吐結果對比

附表2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心理評分對比

附表3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對比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實施輸液治療的48例急診患兒為觀察對象,將48例輸液治療急診小兒進行隨機分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對照組急診輸液小兒中,男女比例為15∶9,年齡為3~9歲,平均年齡為5.1±1.2歲;觀察組急診輸液小兒中,男女比例為13∶11,年齡為4~10歲,平均年齡為(5.2±1.3)歲。小兒急診中,感冒9例,腸炎8例,支氣管炎5例,接觸性皮炎2例。兩組急診小兒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急診小兒進行輸液治療之前,護理人員均對小兒進行體征各相關指標的檢查,而后在輸液治療中展開護理工作。針對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①輸液治療護理:急診小兒進行輸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選擇好小兒血管穿刺部位、固定方式,并且調整好小兒輸液的速度,輸液結束后,采取正確的方法拔針按壓,并對小兒穿刺部位進行護理,如有異常情況如出血不止、靜脈炎等現象的發生,也立即進行及時護理[1];②實施環境方面的護理:在急診小兒進行輸液治療的過程中,確保患兒所處環境的清潔,避免患兒發生感染。
針對觀察組急診小兒,除了實施以上對照組小兒的常規護理,還在其基礎上著重對急診小兒進行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以語言方式實施心理護理:針對輸液治療的急診小兒嘗試用輕緩、柔和或友好的語言與患兒溝通交流,安撫患兒情緒,降低患兒恐懼、緊張等心理[2];②以具體的動作行為實施心理護理:患兒在輸液治療的過程中,穿刺、固定、拔針等需要做到快、準,同時也保證輸液治療護理的動作輕柔,并且可以適當的肢體語言給患兒積極的心理暗示,結合語言溝通,適當分散患兒輸液治療的注意力,以減輕患兒輸液治療時的疼痛感;③以放松訓練的方式實施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要依據患兒的實際年齡、身體素質等的情況,引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放松訓練,如益智的互動小游戲等,即讓患兒轉移注意力也讓患兒身心得到一定的放松[3]。
1.3 護理效果觀察指標 在此次研究觀察當中,就急診小兒輸液的治療過程,如何判定實施護理效果,具體可從以下兩大指標進行判定:①觀察和記錄患兒輸液治療過程中穿刺成功率、患兒是否出現嘔吐情況及嘔吐發生率;②對患兒家屬進行護理滿意度評估,以及對患兒心理情緒進行評估,患兒心理評估的分值在10~50分之間,分數越高心理改善越低。
1.4 統計學意義 應用 SPSS19.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穿刺及嘔吐結果 根據觀察和記錄,兩組患兒穿刺成功結果當中,對照組患兒穿刺的總成功率為66.7%,患兒嘔吐發生率為33.3%;觀察組患兒穿刺的總成功率為91.7%,患兒嘔吐發生率為12.5%。觀察組患兒的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兒的嘔吐情況也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可詳見附表1。
2.2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心理評估結果 對兩組患兒進行心理情緒的評估情況統計,對照組患兒護理后的心理評分為(28.10±2.68)分,觀察組患兒護理后的心理評分為(20.13±3.51)分。經護理后,觀察組患兒心理改善比對照組患兒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2.3 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滿意度結果 依據調查統計,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滿意度結果中,對照組患兒家屬的總滿意度為62.5%,觀察組患兒家屬的總滿意度為83.3%。結果對比,觀察組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3。
在小兒急診工作當中,靜脈輸液是非常常見且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患兒的年齡相對而言比較低,在心理、情緒等方面不易控制,多會出現不安、恐懼等心理,因此輸液過程中會面臨患兒不配合治療的情況,輸液治療工作不能順利開展,并且患兒還可能出現輸液并發癥等。基于這一情況,對急診患兒進行輸液治療的過程中,幫助患兒更好配合輸液十分重要,此時對患兒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也十分必要,尤其是對患兒實施心理護理非常必要。
所謂心理護理,主要是指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實際情況,結合醫學心理知識,以不同的方式來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幫助患者以更加積極的心理狀態去配合治療。根據眾多文獻資料以及臨床護理實踐,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極大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進而提升患者治療的效果,同時也有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而針對急診小兒輸液過程中的護理工作,以及在其中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此次本院則選取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實施輸液治療的48例急診患兒進行觀察。針對這48例急診輸液患兒,主要以隨機分組實施不同護理措施對比進行觀察。對照組患兒主要實施的是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兒則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重點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其中的心理護理干預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內容,即以語言、動作行為和放松訓練的方式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在此次護理效果研究當中,分別就患兒輸液穿刺成功率、嘔吐發生率、患兒心理評分、患兒家屬滿意度四個方面進行效果判定。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穿刺成功率為66.7%,嘔吐發生率為33.3%,患兒護理后的心理評分為(28.10±2.68)分,患兒家屬的總滿意度為62.5%;觀察組患兒穿刺的總成功率為91.7%,嘔吐發生率為12.5%,患兒護理后的心理評分為(20.13±3.51)分,患兒家屬的總滿意度為83.3%。兩組患兒輸液穿刺成功率、嘔吐發生率、患兒心理評分、患兒家屬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患兒護理效果明顯由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急診小兒在進行輸液治療過程當中,對患兒實施常規的臨床護理工作基礎上,在實施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兒的心理狀態,提升患兒輸液配合程度,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