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圣 王瑋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手段。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教育既是目標,又是重要舉措,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為此,貴州省盤州市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工作,通過強化教育均衡發展、創新黨建工作、創新脫貧攻堅舉措、學習脫貧攻堅精神等打造區域教育新高地。
一、強化教育均衡發展,筑牢脫貧攻堅“新基石”
強化教育均衡發展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有效途徑。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樹立教育優先規劃、投入優先安排、用地優先保障、設施優先配置、人才優先引進、待遇優先落實、保障優先考慮、問題優先解決的“八優先”發展理念,抓重點,補短板,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最大限度地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是強化教育均衡發展,筑牢脫貧攻堅“新基石”的重要內容。
1.緊盯基礎,全面改善辦學條件
盤州市始終堅持把改善辦學條件、優化育人環境作為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教育脫貧環境的奠基工程。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不斷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脫貧攻堅目標。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用于推進教育工程項目的實施。二是鼓勵、支持民辦學校。認真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民辦教育大發展的意見》,堅持“公民辦并舉”,實行公辦民辦統一規范管理,充分發揮公辦名校帶民辦學校的作用,鼓勵各級各類民辦學校組建民辦教育聯盟體,從而加大教育扶貧的社會影響力和和社會覆蓋面。
2.緊盯關鍵,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努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教育脫貧的關鍵。近年來,盤州市教育局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加大教師招引力度。通過實施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育人才,使他們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二是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支點,通過外出培訓、遠程培訓、校本培訓等途徑,加大對中小學(園)校(園)長、教師的培訓力度,從而更好地深化辦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三是加大教師交流力度。建立并實施市域內中小學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制度和競爭上崗機制,對輪崗交流的中小學校長及教師進行全程跟蹤,確保交流取得實效。四是加大教師關愛力度。全面優先落實教師基本工資、津貼補貼、城鄉教師差別化待遇等方面的政策,鼓勵優秀教師服務基層教育;嚴格執行長期從教教師榮譽制度,為在鄉鎮任教滿30年和在各級各類學校任教滿30年的教師頒發榮譽證書;向教師發放與公務員同等的目標考核獎,提高教師待遇;建立教師大病救助基金,有效解決教師因大病致貧等問題。
二、創新黨建工作,打造脫貧攻堅“新引領”
盤州市教育局歷來重視學校黨建工作,不斷創新工作內容,強化核心引領,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優勢,發揮黨組織、黨員干部在教育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實現教育脫貧,打造教育脫貧攻堅“新引領”。
1.堅持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
盤州市教育局始終堅持把黨組織作為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的政治核心,從政治引領、師風建設以及黨員教師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優勢。
一是在政治引領上用實勁。指導學校建立了黨支部會議、黨政聯席會議、校長向黨支部報告工作等制度,保證黨組織在學校教育脫貧攻堅工作中充分發揮作用;把“三會一課(支部黨員大會、黨支部委員會、黨組會、按時上好黨課)”納入學校黨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遵循黨建工作與學校管理相結合、與教學日常相結合、與學生教育相結合的“三結合”思路,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
二是在師德師風建設上出實招。出臺了師德師風“八條禁令”和工作紀律“二十條禁令”,將每年的八月定為師德師風暨作風紀律整頓行動月,并且順利開展了“一次師德師風講座、一個廉潔從教專欄、一次警示學習教育、一次為人師表承諾、讀一本反腐鑒書”的“五個一”教育活動,以此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保證教育脫貧攻堅隊伍素質過硬、作風優良。
三是在黨員教師隊伍建設上求實效。重視學校黨組織書記的推選,推行黨組織與行政領導班子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將其制度化、常態化;開展“四比四看四做”活動,引導黨員教師比師風、比能力、比業績、比奉獻,爭做合格黨員,爭做脫貧攻堅新楷模。
2.創新黨建主題活動新模式
根據不同學校的特點,開展不同的主題黨建活動。針對中學,以“黨建+名師扶貧”為主題,創建黨員名師輔導崗、黨員心理輔導崗、黨員班主任示范崗等,示范帶動,結對幫扶,促進全市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針對小學、幼兒園,以“黨建+紅色教育”為主題,將“紅色文化”納入課程,讓學生從小接受紅色教育,培養學生互幫互助、扶貧濟困的人文精神;針對職業技術學校,以“黨建+職教扶貧”為主題,積極實施農技對接,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助推“一戶一技能”“一戶一就業”的實現。另外,結合民辦學校的靈活性特點,以“黨建+人才培養”為主題,強化黨組織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3.強化黨建帶動作用
積極推進黨建帶團建、帶隊建工作,讓青少年聚攏在黨周圍、成長在黨旗下。
一是帶動思想建設,打造紅色校園。把每年的七月定為學校紅色文化月,組織各學校團委、少先隊開展“聽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看紅色影片、演紅色話劇”“紅領巾,心向黨,喜迎十九大”手抄報和“七一”歌詠比賽等文藝活動,教育學生憶黨史、銘黨恩;積極推進“兩陣地一長廊”(黨員活動陣地、團員或少先隊員活動陣地、紅色文化長廊)建設,在高中開設“業余黨校”,對優秀團員開展入黨培訓,讓他們及早接受黨的教育,堅定理想信念,為教育脫貧攻堅作奉獻。
二是帶動素質提升,打造活力校園。推行“支部+團委(少先隊)+學生社團”的校園活動模式,由黨員教師擔任指導員,由團委(少先隊)組織創辦各類學生社團,豐富校園活動,以黨支部為核心成立教育脫貧攻堅行動隊、教育脫貧攻堅突擊隊和小手牽大手脫貧攻堅宣傳隊,發揮學校黨支部、團委以及少先隊的先鋒模范作用。
4.發揮領導帶頭作用
黨組書記親自帶頭前往脫貧一線,和村民談教育脫貧的重要性,引導村民認識到讓孩子接受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摒棄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
5.樹立脫貧攻堅楷模
用教育領域的脫貧攻堅模范先進事跡,號召教育系統干部和普通職工積極主動地為脫貧攻堅出策、出力。通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牽引作用,實現教育系統黨建與扶貧同頻共振、互促共贏的目的。
三、加大創新力度,實施脫貧攻堅“新舉措”
一是落實資助政策。建立并逐步完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貧困學生全程資助體系,將貧困學生納入重點資助對象,實現“人人有學上、個個不輟學”的資助目標。
二是抓好職業教育發展。引導職業教育做到“以就業為導向、以脫貧為根本”,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辦學水平;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選擇就業情況較好的專業單列招生計劃,建立貧困家庭子女檔案;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和貧困戶教育培訓工程,對貧困戶家庭成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有一技之長,早日脫貧。
三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貧困鄉鎮地區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為其配備實驗儀器、圖書、電腦等教育教學資源,切實提升學校管理水平、育人質量和農村寄宿制學生的幸福指數。
四是實施“扶貧牽手”行動。實施校外名校、縣內學校結對幫扶行動;實施集團化辦學牽手行動、教研幫扶牽手行動、教育結對幫扶行動、送教下鄉國培省培等“扶貧牽手”行動,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促進全市學校共同發展和教研質量的整體提升。
五是促進精準扶貧對象就業。主要是為精準扶貧對象提供就業崗位。如學校在聘用食堂工勤人員、安保人員、宿管人員以及保潔員等時,重點考慮精準扶貧對象。
六是實施教育消費。創新開展“學校食堂+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扶貧模式,在同等條件下,學校食堂優先采購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幫助貧困地區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幫助貧困戶增收,實現脫貧。
七是創新宣傳形式。在加強政策宣傳、增強內生動力的同時,創新教育脫貧宣傳形式。通過省內外網絡媒體、報刊專欄和板報等形式,深入宣傳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和精神;通過深入實施“小手牽大手”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系列活動,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教育脫貧宣傳,從而實現“扶貧扶志、治貧治愚”的效果。
四、學習脫貧攻堅精神,推動優質教育發展
盤州市通過強化教育均衡發展為脫貧攻堅奠基、創新黨建工作為脫貧攻堅引路、創新脫貧攻堅舉措為區域教育發展打造新引擎,實現了區域、城鄉、校際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初步達成了教育脫貧的小目標,為全市全面開展小康建設作出了貢獻。同時,還積極引導教育者學習“特別顧大局、特別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講奉獻”的脫貧攻堅精神。例如,盤州市教育局多次召開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脫貧攻堅精神的工作會議,在全市教育系統內掀起學習教育脫貧攻堅精神的熱潮,要求全市教師將這些“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踐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
盤州市教育局以學習脫貧攻堅精神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契機,把教育事業大力向前推進,為接下來實現盤州市教育“十三五”規劃和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