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華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石,也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素材。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過去那種“只重結論,不顧史實”的教學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史料教學已經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方法。在此,以“甲骨文與青銅器”一課為例,淺析史料的選擇與運用。
一、依據課標確定史料主題
首先,“甲骨文與青銅器”是“先秦時期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一課下的兩個子目,是中國古代史“先秦歷史的演進”部分的內容,從文化史的角度印證了先秦時期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演變。這節課知識點多、內容龐雜,如果完全依據教材的知識結構設計教學并面面俱到,不僅會顯得很零散,也難以突出重點。課程標準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個方向標,是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教師應以此為依據遴選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成為教材的開發者。
課標對這一課的要求是: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甲骨文和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反映了這一時期諸多方面的歷史狀況,是先秦文明高度發展的集中體現,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依據課標,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大膽調整,重點講述甲骨文與青銅器的相關內容,其他部分以課后延伸的方式留給學生自主探究,而研究主題也由原來的“先秦時期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調整為“先秦時期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甲骨文與青銅器”。
調整之后的教學內容,主題一目了然,顯得更加緊湊和連貫,重點也更加突出。而主題的確立,也有助于接下來史料選取的側重和取舍,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二、圍繞主題選取典型史料
史料是歷史的載體,是學生認識歷史的憑借物,可用來提高學生“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史證意識。確定教學主題之后,就要圍繞主題對史料進行篩選。甲骨文和青銅器相關的研究成果很多,可謂浩如煙海。如果廣泛“取材”,會造成學生注意渙散,除了欣賞大量的青銅器、甲骨文的圖文之外,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解讀史料。那么,應如何選擇史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圍繞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依據并圍繞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資源。因此,任何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都必須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史料教學也必須遵循目標性原則,選取有助于目標實現的圖文材料。
二要依據學情特點。本課面對的是初一年級的學生,這個年段的學生思維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他們對圖片等形象的東西很感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選擇豐富的感性材料、淺顯的文字和圖片等,用比較形象直觀的史料來落實教學目標。
三要選擇真實、典型、有價值的史料。秉持這一原則,能有效避免貪多求全、面面俱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史料“精”而不“粗”。
遵循以上原則,筆者經過反復思考、對比后,最終選擇了“商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和“后母戊鼎”兩件文物的圖片。這兩件文物的材料,是甲骨文和青銅器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內容比較全面、完整,基本涵蓋了教學目標的所有知識點。
三、設計活動深入挖掘史料
史料教學的價值在于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培養批判思維和創新精神。因此,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完成主題的確定和史料的選擇只是史料教學的前期準備,而能否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史料進行挖掘和運用,內化為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最終決定了史料教學的效果。
本課教學中,在導入部分沿用了筆者所在學校的傳統活動方式“歷史小論壇”,除了指導學生講述“一片甲骨驚天下”的小故事以外,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師還精心設計了符合初中一年級學情和史料特點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升認知能力。
【活動1】找一找
出示圖片:閱讀《商朝的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賓祭、狩獵、死、宜祭、云、虹)及刻辭內容大意,并找出其中的關鍵信息。
甲骨文原文中這段材料內容晦澀難懂,為了降低學生閱讀的難度,教師在嚴格尊重原意的前提下,出示了原文材料甲骨文的大意(其中□是無法辨認的字):
骨版正面:第一條記載商王武丁賓祭(謂招待貴賓和舉行大祭)仲丁;第二條記乘車狩獵追兕(雌犀牛)時,子□墮車;第三條記子□死;第四條是子寅用羌人十,舉行宜祭(宜,把祭牲陳設到肉案上)。骨版背面:貞問一旬內的災禍,并記載了有云自東,有虹自北飲于河的事情。
為了降低文言文的閱讀難度,教師對生僻字詞進行了注釋;在具體的史料研讀上,為了幫助學生有效解讀,教師先給學生做示范指導。以第一條內容為例,提取關鍵信息“賓祭”,通過這個信息可以知道商朝有祭祀活動。史書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個信息可以印證史書的記載。經過示范指導,學生很快就找出了其他幾條內容的關鍵信息。
教師在解讀過程中,還要注意問題的引領價值,可設置有梯度的問題:從甲骨文的記載中,可以了解商朝的哪些歷史?甲骨文的發現,對了解商朝歷史有什么重要意義呢?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社會的方方面面,并通過回顧甲骨文發現之前了解商朝歷史的途徑,得出甲骨文的發現把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向前推移到了商朝的結論。
【活動2】說一說
出示圖片:后母戊鼎紋飾(饕餮紋、魚紋、虎食人紋),請解讀其中的含義。
對于后母戊鼎,學生并不陌生,知道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而在本課設計當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對后母戊鼎進行解讀。教師出示后母戊鼎的細節紋飾——饕餮紋、魚紋、虎食人紋,讓學生對這些紋飾進行具體分析。這使學生認識到我國青銅器鑄造的審美價值,并發現其鑄造工藝的精美之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將紋飾放大,提示學生仔細觀察虎食人紋中人的面部微表情,感受青銅器中的美和神秘色彩。
接下來采取有梯度的問題進行引領:是不是所有的青銅器上都可以鑄造這些紋飾?列舉與鼎有關的成語,并簡單加以解釋。在這一環節,學生透過后母戊鼎圖片這一則史料,認識到青銅器既是身份地位的體現和權力等級的象征,也承載著許多歷史信息。
綜上所述,在史料教學過程中,確定明確的主題,選擇典型而有價值的史料,通過活動引領對史料進行深入挖掘,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理解、運用史料的能力,促進歷史思維的發展。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