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瑩
內容提要 輿論監督已成為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力武器。中國環境報社始終繃緊輿論監督這根弦,堅持“主動客觀曝光生態環境問題也是正面宣傳”、緊緊圍繞中心工作開展輿論監督、利用評論挖掘問題背后的問題、利用媒體矩陣擴大輿論監督的影響力、曝光過后不忘“回頭看”,展現輿論監督成效,保持輿論監督的深度、力度和銳度,實現了執法監督、輿論監督、公眾監督相互貫通,增強了監督合力,不斷促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這意味著,輿論監督不再僅是媒體的自身職能,而已成為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工作的有力武器。
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輿論監督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地位。改革開放初期,環保部門還十分弱勢,不得不聯合媒體曝光,利用輿論倒逼企業、地方政府治理污染。而今,輿論監督已成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中華環保世紀行”已開展20余年,更是創造了輿論監督+法律監督+公眾監督的新模式,早已成為品牌。可以說,輿論監督已經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柄利劍。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戰線的主要陣地之一,中國環境報社在做好日常報道工作的同時,始終繃緊輿論監督這根弦,著力保持輿論監督的深度、力度和銳度,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工作做出自己的貢 獻。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厘清對輿論監督工作的認識至關重要。一直以來,一些地方、部門、媒體對正面宣傳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正面宣傳就是總結經驗、表揚先進,輿論監督就是負面報道、抹黑,遇到問題就要“捂蓋子”。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對此觀點進行了有力駁斥。他認為:“主動客觀曝光生態環境問題也是正面宣傳。”事實證明,主動曝光問題,追究責任,彰顯了環保部門堅定的態度、決心和信心,增進了公眾對環保部門的信任,大大增強了環保部門的公信力。通過曝光問題,也為環保工作贏得了公眾支持這個“最大公約數”,為解決問題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此外,環境問題直接關乎公眾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極度敏感性,及時曝光問題,使謠言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有利于疏導公眾的怨氣和戾氣,增強公眾戰勝污染的信心,維護社會的和諧穩 定。
生態環境部對輿論監督的開放態度和有力支持,理順了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關系,明確了輿論監督的地位,也為中國環境報社發揮媒體的作用奠定了基礎。中國環境報社通過開展輿論監督,反映公眾心聲、捍衛公眾權利、回應公眾訴求,公信力和影響力不斷得到提升。而媒體的公信力是輿論引導的“資本”,中國環境報社的輿論引導能力隨之不斷增強。如今,公眾 +媒體+環保部門正在形成“同頻共振”的良好互動關系,為環保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中國環境報社開展輿論監督始終堅持為環保中心工作服務。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為適應污染治理形勢需要,生態環境部開展了多項專項行動。《中國環境報》對各專項行動均及時跟進報道,并對發現問題予以曝光。如5月18日,在一版頭條刊發《生態環境部公布“清廢行動2018”問題清單(引)一周發現1308個問題 湖北江西最多(主)》曝光了“清廢行動2018”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現場督查發現的問題。5月28日,在一版報眼位置刊發《水源地專項督查新發現116個問題(主)一些地方重視不夠,工作不認真、不扎實,排查整治不徹底(副)》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第一輪督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涉及的地方予以曝光。
2018年6月,為鞏固中央環保督察成效,解決一些地方存在“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等問題,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工作正式啟動。6個督察組陸續對河北、內蒙古等10省(區)實施督察進駐。為配合“回頭看”工作順利開展,中國環境報社派出10名記者,跟隨督察組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全程報道。記者們跟隨督察組現場執法,獲得了大量鮮活的一手材料,并將督察發現的問題采寫成稿件,在“中央督察‘回頭看’典型案例”欄目予以曝光,共采寫批評報道50余篇,《生產工藝設備簡陋 生產管理原始粗放(引)欽州市虛假整改卻層層過關(主)》《長江邊傾倒數萬噸污泥,兩年時間不僅未整改,堆積量還大幅增加(引)泰州市整改承諾竟成一紙空文(主)》《搭塊塑料布也叫整改?南昌市多個“已解決或基本解決”的問題沒有整改到位(引)中央環保督察組約見南昌市分管副市長(主)》《市委市政府官僚主義嚴重 上市公司環境污染觸目驚心(引)云南曲靖重金屬污染治理敷衍了事(主)》等文章,引起廣泛社會反響。
這種執法監督+輿論監督+公眾監督的做法,增強了群眾參與污染治理的深度、廣度,能夠對被曝光的污染企業和地方政府施加更大的輿論壓力,對其他地方政府和企業形成心理震懾,大大增強了環境執法效果。
能夠直接表明本報立場和觀點的評論,成為輿論監督的另一個重要舞臺。《中國環境》報除了在每周三、周五評論版刊登針砭時弊的時評,還在一版設立評論欄目“環境觀察”“新聞述評”,與批評報道形成呼應,增強輿論監督的效果。例如,2018年4月3日一版,配合新聞《生態環境部通報黃岡市羅田縣經濟開發區環境污染問題查處問責情況(引)黃岡市政府、羅田縣委縣政府及18名責任人被問責(主)》,“環境觀察”欄目刊發評論《暗中支持違法,典型亂作為!》,對企業違法生產,地方政府暗中支持的做法提出嚴厲譴責。再例如,8月9日“新聞述評”欄目刊登《從哈爾濱、呂梁、陽泉、邯鄲、石家莊趙縣到近期被約談的臨汾(引)這些地方緣何兩次被約談?(主)》,以山西臨汾再次被環保約談為引,深入探討個別地方多次被環保約談仍屢教不改的現象,提出地方黨委政府履職缺位或不到位的共性問題。
排污企業作為污染源的直接產生和排放者,是環境污染的首要責任者,其主體責任不容推卸。但更需引人關注的是,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無視環保責任,為了GDP和稅收,對污染企業默許、縱容。因此,《中國環境報》在進行輿論監督時,不僅注重曝光損害群眾健康和影響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更注重通過評論,分析挖掘污染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批評曝光一些地區和部門黨政領導干部尤其是地方黨政“一把手”對生態環境問題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
為適應媒介融合發展需要,中國環境報社著力打造“一報一網+兩微一端”的媒體矩陣。“中國環境”新媒體平臺與《中國環境報》相互配合,不斷擴大輿論監督的影響力。
新媒體平臺一方面注重搶占時效性。例如,2018年8月6日,針對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造假問題,生態環境部聯合山西省政府對臨汾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了約談。新媒體矩陣第一時間發布新聞《一年監測數據造假53次,二氧化硫爆表曾震驚全國,臨汾今天被再次約談!》并配發原創分析稿件《“差等生”竟想靠作弊改變命運!臨汾如何一步步闖下大禍?》,并用圖表等形式清晰直觀地為受眾梳理了臨汾兩次被約談、3次被點名的原因。
另一方面,注重強化傳播力。為使輿論監督稿件有更好的傳播效果,新媒體平臺專門開設“曝光臺”欄目,使曝光稿件更為突出醒目。同時,對在報紙上同時刊發的稿件進行包裝,通過修改標題、結構、配圖等方式,使其更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此外,新媒體平臺開設原創評論欄目“今日銳評”。“今日銳評” “銳”字當先,較報紙的評論更犀利、更尖銳,更適合新媒體傳播方式。
“中國環境”媒體矩陣相互聯動,同頻共振、整體發聲,不斷擴大中國環境報社輿論監督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在曝光違法問題的同時,中國環境報社不忘對曝光的問題“回頭看”。一方面,專門設立“立行立改”欄目,報道地方對問題的整改過程和結果反饋。例如,2018年6月14日,云南昭通敷衍整改,垃圾污染久拖不治,隨意堆放侵占良田的問題被曝光,6月15日,《中國環境報》跟進相關問題的追責舉措,刊發《指東向西 弄虛作假 蒙騙督察組(引)云南昭通有關人員被嚴肅問責(主)》。6月12日,大沙河河北省石家莊市新樂段、定州段堆滿生活垃圾、工業廢渣、邊角料、醫療廢物等多種固體廢物,對水環境形成嚴重威脅的問題被曝光后,《中國環境報》對此問題的整改情況持續跟進,7月3日,刊發稿件《河北省委書記王東峰督導大沙河整治(主)要求深入推進“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副)》。
另一方面,派記者深入基層進行暗訪,核實整改成效,決不讓曝光新聞“爛尾”。例如,2018年5月17日一版,“督察之后看整改”欄目刊登《排查清理違建項目,退還湖面,控制入湖污染量(引)合肥積極整改恢復巢湖濕地(主)》,對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的巢湖濕地被破壞、湖面被侵占等問題進行了回訪。記者并未止于記錄巢湖周邊“回歸濱湖濕地”的變化,而是深入挖掘巢湖治理的舉措,為其他湖泊的治理提供借鑒。
對曝光過的問題“回頭看”,能夠充分體現公眾監督、輿論監督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實實在在成效。
總之,當前這一階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期”“攻堅期”和“窗口期”,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又面臨多重復雜嚴峻挑戰。在此特殊歷史時期,要堅持在黨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動員組織起全社會力量,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共振共鳴、共識共進,形成執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合力,共同推動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