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紅
內容提要 一手、優質的原創內容成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競爭的核心。作者在多年融媒體實踐中,總結出提升廣播融媒體傳播力的“有情、有趣、有用、有品位”法則,認為運用好這些法則,將有助于聚合傳播效應,吸納更多的點擊率和訪問量。
多年的廣播新媒體工作實踐,筆者體會到,廣播融媒體內容在發揮傳統的聲音優勢前提下,需要有情、有趣、有用、有品位,有助于聚合更大的傳播效應,提升自身影響力。
“有情”的意思是指融媒體產品可以融入情感、彰顯情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感人的作品更易引起受眾共鳴,提高傳播效果。
那些優秀新聞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蘊滿了人間真情,彰顯著人文關懷,為受眾傳遞著溫暖、播撒希望,使人感動、催人振奮,又給人以美 感。
在2017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評選中獲獎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那年我高考》是以情動人的佳作。
《那年我高考》采訪40年來的高考親歷者,生動講述令人感奮的高考故事。通過當事人一段段引人共鳴的記憶,采用普通人的小視角和親身經歷,娓娓道來一個個小故事,平淡中蘊涵特有的美感??谑雠c解說不止于說事,更關注于情。節目通過樸實自然、細致入微的描寫,層層展開,飽含感情,聽來讓人分外感動。
像其中佳作《羅中立,趟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河》講述了恢復高考后,進入大學學習的羅中立的故事,尤其詳細描述了他的經典畫作《父親》。在金色的畫布背景下,一張皺紋遍布的古銅色老農面龐和枯樹般的手寫滿了歲月滄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父親的形象,節目通過充滿感情的細節描述,切中了大家內心的柔軟,使人強烈地感受到畫作的視覺沖擊力,以及作者對大巴山人民真摯深厚的情感。
美國著名的傳播學教授約翰·赫爾頓曾經說過:“新聞工具不應該把新聞人物當作‘材料’看待,而應該把他們當作‘人’看待。”[1]這一融媒體報道成功的奧秘,就是因為作者在采寫過程中,沒有把采訪對象看作“材料”,而是視為自己身邊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具體鮮活的個人,進入他們的生活場景和內心世界,情感和采訪對象融在一起,所以才能從他們身上挖掘出以情感人的閃光點,呈現給受眾一個個引人共鳴,使人感動和震撼的成長故事。
古人云“寓教于樂”,是說教育、傳授知識要采取為人所喜聞樂見的方式,新聞傳播何嘗不是如此?
要體現有趣,我們需要從選題、內容、表達形式等方面多管齊下。記者編輯需要挖掘、捕捉當下新鮮有趣的新聞事實,提煉有趣味的新聞主題,抓取鮮活的動態場景和精彩對話,活用當下流行的包括網絡語言在內的高頻、熱點詞匯,采用巧妙的敘事結構、動人心弦的情節,并引入流行文化元素進行嫁接,綜合運用包括聲音、照片、視頻、文字、圖符等豐富、立體的表現方式演繹綜合。這樣富于感染力的轉變,也提高媒體傳播的娛樂功能,對受眾來說更有吸引 力。
筆者曾經做過一篇報道《唐僧與唐代高僧玄奘》的融媒體作品。作品采用故事化的新聞敘事方式,中間穿插點綴電影《大話西游》以及電視劇《西游記》中的經典片段,又通過大量的采訪和實證予以事實對比,在輕松活潑中還原了歷史真相。有趣的電影電視片段、引人入勝的情節,不斷出現的懸念、以及動聽的音樂、精美的圖片,讓受眾在愉悅中不知不覺收獲了歷史知識。
融媒體節目可以有趣,融媒體活動也不例外。在河南廣播電視臺2018廣播品牌價值推介會上,主打有趣時尚的河南廣播電視臺私家車999廣播另辟蹊徑,分別由三大女主播上臺,演繹最新版《甄嬛傳》+《康熙王朝》+《鄉村愛情》,將本來一本正經嚴肅又緊張的推介會推向高潮,全場爆笑。當天的融媒體推文《就在剛才!夢茹、小麥、黃琛三大女主播用力過猛致數千人笑到內傷》在忠實粉絲的爆笑中被廣泛轉發,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推介效果。
大量實例證明,重要新聞有不可抗拒的影響力,迸發著巨大的新聞能量,甚至能夠影響整個社會。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一篇報道影響一個群體、一篇文章樹立一個榜樣、一張圖片改變城市顏色……
作為鏈接互聯網、融合各種傳播工具的融媒體,其“有用”表現在方方面面。大,可以像傳統媒體那樣在反映重大社會問題;小,則可以服務特定受眾群體的工作生活,成為他們的朋友和助手。
比如,河南交通廣播開發的“交廣領航”APP,融合互聯網+廣播應用軟件,集納新聞、實時路況、音視頻直播、養車服務、精彩活動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成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車主生活服務平臺。APP中的“交廣審車”,用戶可以實現免排隊審車、免檢審車等功能,“證件補換”功能則可以實現在線補換車牌、行駛證和駕駛證,快捷方 便。
該APP頗受當地車友的青睞,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底,交廣領航的用戶下載量達到320萬次、注冊用戶數55萬人,日均活躍用戶5萬人次。[2]可謂是一個融媒體創新的成功案例。
《中國詩詞大會》透過詩詞之美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朗讀者》通過“朗讀”傳播值得關注的文字,以人生感悟傳遞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國家寶藏》則拓展了全新的內容領域,第一次將文博領域跟大眾娛樂、綜藝形態結合在一起,引發了大眾對于文博領域的關注與思考。
這些文化類節目的成功,正是因其精準地抓住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要義、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從內容到形式,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回應了時代的需求和挑戰,從而提升了節目自身的品位。[3]
2017年2月,筆者在本頻率公眾號發了一篇融媒體作品《梅花,我在雪中想你》,其中嵌入了一個曾獲省級文藝類節目一等獎的音頻節目——《梅花印象》,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歲寒三友”中的梅花為主角,為大家介紹了幾千年來傳誦的詠梅詩詞和音樂名篇,文中又配上了專業攝影師拍攝的精美梅花照片。推送特意放在一個瑞雪紛飛、銀裝素裹、梅花綻放的日子里,營造了一個迎霜傲雪、玉潔冰清的意象,同時又借梅花身上蘊含著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自然而然提升了推送的品位。推文發出后深受粉絲喜愛,迅速被大家在微信朋友圈大量轉發。
【注釋】
[1] 羅彬.我國高校新聞倫理教育改革的路徑探析[J].新聞愛好者,2013(08).
[2] 宋迎迎.河南廣電“交廣領航”何以獲得政府基金千萬級投資?[OA].猛犸新聞·東方今報,2018-07-17.
[3]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為什么火了[N].人民日報,2017-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