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亞楠
內容提要 如何運用好輿論監督這一報道手段,盡媒體之責,推動環境治理改進和環境質量改善,是環境監督報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文從環境輿論監督的不同類型入手,探討了環境輿論監督的不同策略以及對環境輿論監督中媒體站位的思考。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到新階段,環境需求急速提升,環境問題和風險不斷暴露,如何運用好輿論監督這一報道手段,盡媒體之責,推動環境治理改進和環境質量改善,是環境監督報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事件性監督是環境監督報道的基礎構成。而環境風險事件也最容易聚集公眾目光,引起社會討論。無需諱言,在中央大力開展環保督察之前,地方黨報進行事件性環境監督報道的空間有限。中央環保督察,事實上以雷霆手段倒逼了地方重新審視環境管理,以及重新定位環境報道。
2017年8月,山東迎來中央環保督察(第四批),隨著督察組進駐,督察、整改、回頭看等步步推進,作為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環境監督報道得到空前強化。整體看,以結合具體案件督察整改進程報道為主,報道上注重環境問題與整改進展的平衡,注重解決環境問題與化解由此觸發的其他問題。
查閱其他省市在中央環保督察期間的報道,可以發現,這是地方黨報的共性。這種在報道語言上的平衡,從傳播角度,削減了監督的銳度、刺激性,受眾可能會覺得“不過癮”。但在筆者看來,更重要的是,地方黨報能否以此為契機、為開端,探索環境監督報道的技巧,打開真正的監督空間:一方面,從現階段看,對于重大環境事件的監督,已呈跨區域態勢,即使限制本地媒體報道,也無法干涉事件的傳播進程,對于這一點,不少地方環境管理部門都有切身體會;另一方面,主打“督政”的中央環保督察的制度化,使得地方政府必須著力將環境問題和環境風險發現、化解于平時。
需要關注的是,地方黨報能夠用于輿論監督的版面有限,從事環境報道的記者也非常有限,這就要求其監督要有的放矢,要有較強的代表性,筆墨雖著于一事,但記者心中所思非止一事,選題報道,更多追求的是對面上問題的促動,而非限于一時一事。
若批評無力量,則贊美無意義。環境問題和環境治理有很強的區域特點和公共性,從業多年,筆者認為,地方黨報應當努力深度參與環境治理和環境改善進程。基于我國當前的環境治理和管理狀況,改革創新空間巨大,紅利可期,而各地正處于實踐最前沿。作為地方黨報,相對于傳統的事件性監督,有必要加強對非事件性監督的重視和研究,常懸于心,以此推動制度創新和改進。
非事件性監督,不像事件性監督那么敏感,輔以一定的報道技巧,易操作,空間大。如能實現對制度的推動、改進,會有很好的社會效益。但相應的,要求記者不但具備深厚的專業報道基礎,更要有全局眼光,能夠跳出環保工作的局限,從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重新思考審視事實,提煉角度。
山東在全國首創實行的“氣質”考核、生態獎補措施,從2014年至今已經過3次修訂,及時調整、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引導了山東“氣質”不斷改善推進。這一動態調整的過程,離不開《大眾日報》對“氣質”考核實行情況不斷總結、反思,不斷發現并提出山東“氣質”改善進程中亟需突破的關鍵點。這些報道多以述評樣式出現,直面問題,有理有據,主題鮮明,行文節制有力,引起環境主管部門重視,在部門和媒體間形成了有效溝通,切實推動了實際工作。
記者不是文字匠,記者是時代的觀察者和思考者。在調查報道之外,這樣更為常態化的制度性監督,是地方黨報記者可以大力拓展的,通過這樣的報道實踐,也能幫助記者和媒體在行業困頓期挖掘價值、堅定信心。
正是公眾對環境問題、環境治理的空前關注,賦予了媒體環境監督報道的特殊影響力。尤其黨報作為權威媒體,在這個環境報道的“風口”到來之際,應主動與時代進程結合,做一個主動、理性的溝通者、推動者、建設者。
從事環境輿論監督,在專業性的基礎上,要特別關注“非環境”視角。環境問題牽涉面廣、利益關系復雜,做好環境監督報道,需要跳出環保的局限,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重新審視事件的本質。
一個基本共識是,我們想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形成向上的螺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由此出發,黨報的環境監督報道,應盡量避免無謂的煽情、濫情,強調理性、建設性,也要更注重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分析。當前,民間環保力量如環境NGO等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興起,既給包括黨報在內的傳統媒體提供了新的觀察角度,但必須注意,對環境問題的理解有其專業門檻,作為環境記者,無論是否從事監督報道,都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尤其要對新事物保持敏感,多方、多角度理解、審視,努力還原新聞真實。
同時,要提高大局意識和政治敏感,絕不能忽視國際政治因素。尤其是省、市級的地方黨報,記者的報道看似大多局限在某一區域,但其實在當今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所有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作為環境記者,特別需要注意時刻繃緊政治這根弦,在報道中不能忽視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單一來源的消息要“多想一 下”。
我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中的發展中國家,正在進入環境問題的暴露期,作為黨報,單純的抨擊并無多少價值和意義。批評是為了求解,監督是為了改善,必須清醒認識到,環境質量的改善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堅定信心,務實、科學地尋找路徑和方法,而媒體有義務、有責任參與并推動這一歷史進程,講好環境監督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