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 輝
內容提要 做好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的職責所在和立身之本。進入新時代,傳播環境已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主流媒體主題報道處于新的傳播環境之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近幾年,長沙晚報在創新主題報道上闖出了一條新路,本文以長沙晚報在十九大前后推出的一系列報道為研究對象,探索新時代主流媒體創新主題報道的路徑。
近幾年,長沙晚報在創新主題報道上闖出了一條新路,尤其是以“砥礪奮進的五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為代表的主題報道,如“砥礪奮進的五年·走長沙邊界看精準扶貧”“砥礪奮進的五年 ·飛閱大長沙”等系列報道,精心策劃,組織有力;方式創新,亮點頻現;全媒投入,效果顯著。基于對長沙晚報報道的綜合分析,可見創新主題報道的六條路徑。
要提高主題報道的效果和水平,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首先要做到在主題報道的議程設置上,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把握時代脈搏,圍繞中心工作,主動設置議題。
長沙晚報于十九大前夕推出的系列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走長沙邊界看精準扶貧”就是精準設置議題,體現時代特色的典型案例。
2017年是長沙精準扶貧工作的攻堅之年、決勝之年。在此背景之下,長沙晚報主動設置議題,從2017年5月起,推出了“走長沙邊界 看精準扶貧”系列報道,聚焦長沙邊界上偏遠的貧困村,以主流媒體新聞敏銳度,發掘出了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典型樣本、感人故事。5月22日,長沙晚報啟動“走長沙邊界 看精準扶貧”大型系列報道當日,剛好呼應了新華社同日推出的重頭報道《莊嚴的承諾 歷史的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脫貧攻堅紀實》。由此可見,長沙晚報“走長沙邊界 看精準扶貧”系列報道,將時代要求、黨的主張與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互聯網和新技術手段的發展,為每一個普通人記錄新聞現場、充當新聞“記者”提供了可能。社交媒體和節點結構的完美結合確保了每個人向世界說話和世界能聽到每個人的話語的機會,從而顛覆了長久以來形成的新聞生產機制和新聞敘事樣態,形成了一幅新的互相補充的新聞敘事圖景。[1]因此,主流媒體主題報道的新聞樣態也應該應時而變,適應當下人人傳播、多向傳播的傳播環境,善于通過多樣化的新聞樣態生動表達,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
在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中,長沙晚報多次使用H5、圖事繪等報道形式,創新運用了適應當下傳播環境和傳播渠道的新聞樣態。十九大開幕當天,《長沙晚報》隆重推出《圖說“五位一體”的長沙答案》大型報道,一次性刊發6個整版的系列圖事繪,以清單式圖說新聞的新聞樣態,集中展示了長沙五年間五個方面的輝煌成就。這種清單式圖說新聞的創新新聞樣態,可以讓讀者花費少量時間掌握海量內容。六個整版的大型圖示報道,給讀者帶來了清晰且震撼的閱讀體驗。
長沙晚報旗下手機新聞客戶端“掌上長沙”根據手機屏幕的閱讀習慣重新制圖,并設計推出了H5《向黨報告,長沙五位一體建設交出了這樣的精彩答卷》,結合新媒體的二次編輯再造,更適應融媒體時代以移動、小屏、伴隨性閱讀為特征的“輕閱讀”習慣,讓這個大型報道獲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贏得了諸多網友轉發點贊。

□ 長沙晚報推出“走長沙邊界 看精準扶貧”系列報道。圖為記者在貧困戶家中采訪。
主題報道要真正吸引受眾,就不能僅僅停留于枯燥的文字表述,還要讓受眾在主題報道中獲得美的享受。近年來,長沙晚報突破傳統思維,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手段,在傳統文字、圖片新聞中,融入新技術,讓傳統的主題報道擁有更加生動多元的表現力。
十九大前夕,長沙晚報啟動了“砥礪奮進的五年·飛閱大長沙”大型航拍活動,“長沙晚報號”航拍直升機和數十臺航拍無人機首次飛越長沙上空,以“天空之眼”記錄星城巨變,全新的航拍角度,展示出近年來長沙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成就,帶給讀者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飛閱大長沙”一系列主題報道和新媒體產品,贏得了大量的網友轉發、點贊。
十九大期間,“掌上長沙”也打破以往模式,將音頻、視頻與H5技術相結合,給用戶帶來了更加直觀、更具現場感的體驗。《重溫習近平的長沙足跡》將視頻報道融入H5之中,回顧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到長沙考察的經過。“掌上長沙”以“一天一款H5”的頻率,密集推出了動態報紙、語音明信片、互動游戲、音視頻、圖文長卷等多款直觀、新穎、互動性強的H5產品,實現了傳統紙媒十九大報道從“可讀”到“可聽可視可參與”的轉型升 級。
要增強主流媒體主題報道的傳播效果,還需要在組織主題報道時,始終堅持民生視角。這要求主流媒體采編人員,必須善于尋找重大戰略與群眾生活的“結合點”,發現相互共通的“利益點”,抓住上下溝通的“關節點”,從大眾利益和民生視角分析解讀重大戰略決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努力縮短重大戰略與普通群眾的距離,提高報道的感染力和親和力。[2]
2018年6月15日,長沙晚報全自主研發的“中央廚房”正式亮相。當天,集團聯合長沙市政務服務中心主辦的“市民問政直通車”平臺在“中央廚房”開通。首場問政活動由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率相關區縣、園區和市直部門負責人,做客長沙晚報掌上長沙會客廳,圍繞“一圈兩場三道”建設回答市民、讀者、網友提問,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8年6月29日,長沙晚報報業集團與長龍街道簽署合作協議,成立長沙市首個鎮街融媒體工作室——長沙晚報融媒體長龍工作室,探索“黨建+主流媒體”的城市基層黨建服務新模式,并啟動“十九大知識競答萬人線上同臺PK賽”。運用各種融媒體手段,全面提升街道、園區等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政策宣傳、輿情引導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當下,網絡社會的崛起和多元價值的涌入使媒體與公眾、政府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這意味著議程設置不應再是傳者本位的、單向性的,而是多方互動的過程。[3]
2018年1月13日長沙環境保護工作暨強力推進環境大氣治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動員部署大會召開后,長沙晚報迅速開辟報道專欄,系列報道緊密配合行動部署,對相關部門的執行行動和效果進行報道。長晚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打贏藍天保衛戰”主題報道的過程中,就充分體現了這樣的議程互動。一方面組織開展系列報道,為凈化長沙生態、生活環境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另一方面,與市環委等部門開展合作,全程跟進執法行動,推動相關部門加大行動整治力度;同時,廣泛開展與市民代表、網民讀者、專家學者等社會力量的互動,答疑釋惑、監督討論。在整個報道過程中,長沙晚報與市委市政府及人民群眾同頻共振,形成了緊密有效的議程互動,在交互影響中,積累了主題報道的規模效應,進一步提升了傳播效果,強化了傳播影響力。
要克服主題報道脫離生活、不接地氣、同群眾貼得不夠緊的問題,就需要主流媒體記者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既加強面的廣泛覆蓋、線的分類指導,又注意把工作做到點上,賦予新聞輿論工作新的生機活力。
長沙晚報主動作為、精心采編,及時報道了一批市民身邊鮮活的“長沙好人”故事,彰顯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以強大的輿論引導力催生出了充滿正能量的“長沙好人現象”。近年來,長沙涌現出2位時代楷模、4位全國道德模范、8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10個全國優秀志愿者及組織、143位“中國好人”。這些好人典型的不斷涌現,是長沙市各級黨委政府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雷鋒精神傳承滋養的豐碩成果,同時,也是由長沙晚報第一時間采訪報道,策劃深挖,持續跟進,讓典型形象得到了真實全面立體的全方位展現。
2017年10月26日,十九大勝利閉幕第二天,長沙晚報即派出近百名記者下到全市各條戰線和地方深入采訪。27日,《長沙晚報》專門以“起航新時代,星城再出發”為主題,從“全面開放”到“鄉村振興”等20多個方面,選擇市政務服務大廳、街道黨員之家、科技工業園和革命紀念館等,全景式地將干部群眾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熱潮,圖文并茂展現出來。同時,以“百名記者走基層”報道為抓手,開辟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專欄,將報道升溫提質。11月10日至22日,長沙晚報連續推出“新時代 新征程——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你說話吧》系列微宣講”7期專題報道,以微宣講的形式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積極投身十九大精神宣傳。該系列微宣講活動每場均由長沙晚報社長、總編輯等報社負責人現場主持,報社多名記者參與。專題報道以“專家宣講、政府聲音、熱議”等專欄形式,記錄并還原宣講過程,讓人身臨其境。微宣講現場,與會專家、企業家、官兵和黨校師生、居民踴躍發言,提出好建議,這些互動和建議透過報紙呈現,讓人通過文字都能感受到現場的靈感迸發、火花四射。
【注釋】
[1] 曾慶香,陸佳怡,吳曉虹. 兩極與互補:新媒體語境的新聞樣態與圖景[J],新聞記者,2017,08:43-51
[2] 王同元. 大策劃、大聯動、大制作: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J],新聞戰線,2011,08:4-6
[3] 孫發友、陳旭光、汪彤.典型報道與議程設置——基于武漢市典型人物群體化現象的研究[J].新聞前哨,2016(7):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