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激揚
內容提要 隨著精準扶貧戰略的推進,新聞媒體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報道,但如何通過有效的形式,借助媒介傳播平臺,實現精準扶貧政策、對象以及內容的傳播和互動?本文通過分析當前精準扶貧報道存在的不足,試圖找到提升報道有效性策略,為精準扶貧報道的深化提供參考。
有效的精準扶貧新聞報道不僅能呈現出當地的貧困狀況,同時也能通過塑造典型展現精準扶貧成果,在深入分析脫貧問題基礎上,找到適合的致富道路。所以,在精準扶貧新聞報道中,遵循三貼近、問題導向以及典型性原則,對推動精準扶貧工作具有指導價值。
精準扶貧改變了原有扶貧工作的粗放形式,借助科學化的技術手段,實現了扶貧過程中幫扶對象的精準識別、精確幫扶以及精確管理。在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在因地制宜、因戶制宜以及因人而異基礎上,實現“點對點”的精準幫扶。這就要求精準扶貧報道過程中要充分結合“三農”實際,新聞報道能夠貼合生活、群 眾。
新聞媒體在精準扶貧報道過程中,要充分融合地區扶貧工作重點,積極傳播基層聲音。要充分發揮主動性,結合不同地區現狀及扶貧政策,深入挖掘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的不足,重點探討貧困產生的根源及擺脫貧困的方法。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只有不斷挖掘貧困的根源性問題,才能實現對精準扶貧的精準報道。
有效開展精準扶貧,需要充分結合扶貧對象個性化特點,能夠精準找到典型對象和案例,進而通過新聞報道提升社會關注度以及報道質量。在這一過程中要通過深入一線和基層,詳細掌握相關扶貧政策以及扶貧對象情況,深入挖掘典型背后的故事,引導扶貧宣傳的導向,營造良好的精準扶貧輿論氛圍。
從目前精準扶貧報道的內容來看,主要集中在時政新聞、扶貧活動以及典型事例報道上,報道內容單一,靈活性以及多樣性不夠;從素材選取上來看,報道對象之間關聯性不大,大多以孤立的事件呈現,對故事背后的問題挖掘不夠;從報道呈現來看,傳統的支配式、灌輸式以及說教式的宣傳方式沒有太多改觀,缺少接地氣的報道語言;從服務性來看,精準扶貧報道的開展更多體現的是領導決策以及典型扶貧示例,群眾基礎不足,缺乏服務性,更缺少關于引導當地脫貧思路的指引性報道。
在開展精準扶貧報道的過程中,不同扶貧對象的特征區分較為顯著,這就需要新聞媒體工作者能夠深入到基層一線做好調研工作,找到不同貧困群體致貧的根本原因所在。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由于條件限制,媒體工作者對偏遠地區的走訪較少,貧困典型的挖掘不足;采訪過程停留在事情表面,深入性不夠;采訪對象選取缺乏代表性,個性特點不突出;新聞報道的呈現沒有真正表達貧困群體的呼聲,引導性不夠。
構建良好的精準扶貧輿論環境,首先需要全社會對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要求以及投入達成共識,這也是新聞媒體的責任所在。在開展精準扶貧的過程中,不僅要發揮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作用,同時還要充分調動網絡媒體力量,打破原有信息被動傳導的方式,及時反饋網民意見和心聲。目前精準扶貧新聞報道中,對于微博、微信等平臺資源的利用有限,沒有激發網民參與精準扶貧的積極性,同時在內容呈現方面,品牌性較弱,尤其是對于整合文字、圖片以及視頻和動畫的能力不足,很難讓大眾產生共鳴。
目前,精準扶貧新聞報道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扶貧對象、扶貧措施以及資源投入方面,但對于扶貧效果跟蹤卻相對較少,尤其缺少過程跟蹤報道。例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給農村精準扶貧提供了思路,但新聞報道卻很少對農村電子商務操作模式、問題規避等進行詳細闡述。由于精準扶貧報道把更多關注點放在政策解讀上,對扶貧主體的關注度不夠,導致實用性和指導性打折扣,群眾對于新聞報道的期望不高。
媒體不僅是各級政府的信息傳遞平臺,同時其報道的內容也與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開展精準扶貧報道過程中,媒體要傳播精準扶貧的必要性及緊迫性,通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在全社會形成扶貧共識。對基層媒體來說,更應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各級政府要求以及當地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報道精準扶貧典型事例,幫助貧困群體更好地解讀我國的扶貧政策及相關規定。要深入基層一線,扎實做好群眾調研工作,尤其對精準扶貧過程中發生的不作為、腐敗現象進行曝光,同時借助電視問政等輿論監督方式,把精準扶貧工作展現在群眾的目光下,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有序高質。
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需要系統規劃和資源調配,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媒體要充分發揮自身功能價值,做好上通下達的橋梁作用,強化對精準扶貧工作的信息傳導和影響力提升。要改變固有報道理念及報道方式,準確抓住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不同階段,找到精準扶貧工作的切入點及側重點,實現媒體宣傳與政府扶貧工作步伐相一致。在宣傳過程中,要構建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微博、微信以及新聞客戶端的聯動機制,形成立體化、多樣式的新聞傳播體系,及時把精準扶貧的相關信息傳遞給精準扶貧對象、幫扶者以及各類參與人員。例如,河南廣播電視臺通過開展《凝心聚氣河南廣電全媒體聚焦脫貧攻堅戰》專題報道,采用圖文并茂形式,介紹河南全省脫貧攻堅工作的進展和成果,呈現全省脫貧工作的新成效和新變化,形式豐富,內容翔實,角度新穎,吸引了大量網友關注。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更新,報道形式發生巨大變化,新聞媒體的傳播形式逐漸從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向微信、微博以及新聞客戶端等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大數據、云計算以及VR和H5等技術逐漸應用在新聞報道中,對整個新聞內容的生產鏈產生了顛覆式影響。因此,媒體在開展精準扶貧報道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外部傳播環境變化,以群眾信息接收特點為出發點,結合最新的技術和科技手段推動精準扶貧新聞報道的有序開展。例如,對于一些政策性規定,可以借助動畫、故事案例的方式進行呈現,加深群眾對政策的解讀;在開展精準扶貧新聞報道中,盡量采用數據、圖表等量化指標,對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效果和進度進行直觀呈現;通過微視頻等方式,對政府精準扶貧工作的現狀進行報道,并借助微信、微博以及新聞客戶端進行信息傳播,讓群眾能夠全方位了解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現 狀。

▲ 2018年8月21日,村民在饒陽縣圣水村一處生產作坊內制作化妝刷。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積極鼓勵鄉村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重點招收農村留守婦女走進車間就業。(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貧困往往不僅包括經濟層面,同時還涉及精神層面需求的匱乏,而媒體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重要提供者,就需要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產品,給貧困群體注入信心。例如,新聞媒體通過發布精準扶貧公益廣告,倡導和宣傳貧困群體脫貧的信念和精神,進而傳遞社會正能量;同時新聞媒體還可以與貧困村搭建文化幫扶機制,為貧困村的文化宣傳、農村書屋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言獻策,并組織開展一些公益文化講座,豐富貧困群體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
精準扶貧要轉變原有的“輸血式”扶貧方式,著重加強對于脫貧致富智力方面的幫扶。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與地方人力資源部門、企業建立信息互通和密切聯系,為貧困群體及時提供就業崗位;同時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微信、微博以及新聞客戶端等平臺的作用,建立與貧困群體的密切聯系,及時了解他們的困難,并通過整合資源提供幫扶和指導。媒體要通過對創業致富的典型事例進行詳細報道,通過經驗總結,為貧困群 體提供創業指導和參考,媒體還可以通過策劃專業技能培訓活動,讓貧困群體真正掌握一門技術,促使他們早日擺脫貧困。
在開展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媒體還可以打造地方資源整合平臺,并向全社會大力推介相關信息,進而增加貧困群體的收入來源。一些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旅游資源以及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但由于受交通以及營銷能力限制,很難轉化成為經濟效益。對此,媒體可以通過與各級政府及相關扶貧部門開展合作,對優質的農產品進行重點推介,充分發揮官方微店以及購物節目和推介會等平臺資源,讓消費者與貧困群體間建立密切聯系。例如,2017年河南廣播電視臺《第一書記邀您來看看》共在光山、汝南、盧氏、范縣等地舉辦了十五場直播活動,現場客商及網友訂單超過千萬元,常年訂單超過六千萬元,2018年春節,第一書記富民成果年貨團購僅新農村頻道就銷售各地第一書記推介產品超過六百萬元;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欄目,通過搭建特色土特產銷售平臺,為農戶和愛心企業之間起到了高效持續的鏈接,有效加快了當地貧困群體的脫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