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鴻 鄧琦 曹瑩 苗志剛 河北金融學院
關鍵字:精準型智慧養老 創新養老模式 關聯規則理論 養老精準服務模型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經不僅僅是世界總人口數量最大的國家,老年人口數量也位于世界前列。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我們國家老年人口數量已達2.12億,根據國家老齡委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1],預計在15年后,中國社會的老齡化率將達到30%;在25年后,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將占據國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中國即將踏入重度老齡化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社會壓力。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數量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高速持續增長,呈現出顯著增加態勢。
中國政府雖已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起高度重視,優先發展老齡事業,但我國的各種養老產業仍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場。為改善該種狀況,國家逐漸成立相關權益組織保障老齡人各項權利,制定相關規定把老齡事業明確納入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規劃戰略,而李克強總理2015年首次提出的“互聯網+”概念引發的行動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生產力,已作為中堅力量漸漸融入到精準智慧養老服務及其相關產業之中。
在各種養老服務產業陸續開始發展的背景下,各種老年服務基礎設施也逐漸得到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但我國老齡人口數量龐大,高齡化現象嚴重,所以我國若想實現智慧養老的全覆蓋,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保障需求,就必須運用互聯網+的新型思維模式對傳統養老服務產業進行相關轉型升級,形成精準智慧養老服務模式。
隨著我國4-2-1的家庭結構越來越普遍,年輕人贍養老人的壓力不斷增加,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因此,為了更好地保障老齡人的生活,必須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養老機構的各方面投入支持;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概念流行的今天,研究更加智能人性化的服務平臺,給老齡人創造更加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
近年來,老年人對于基礎生活服務的需求,養老服務上門需求居于首位。城鄉老年人的基礎生活養老服務需求項目居于前三位的是便捷看病、上門家政服務和日常康復護理,其比例分別是38.1%,12.1%,11.3%,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群對于基本的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步提高。與此同時,基于老年人群身體狀況,文化水平,經濟基礎及子女生活水平而產生的智慧養老服務需求差異,一部分老齡人群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基本成熟的公共養老產品,希望能夠享受到更加個性化的養老服務產品。
所以,便捷的居家養老智能化體系逐漸得到了杜會各界的認可與支持,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漸趨成型,很多有志之士逐漸發現了養老市場供給不足,市場有效需求尚未激發及養老體系服務主體單一的現狀。如今,以互聯網加為基礎衍生出的網絡在線咨詢、app預約掛號,在線家政服務等關于基礎生活方面的智慧養老互助平臺層出不窮,同時也開始出現了為滿足老年人精神層面需求的養老互助服務以及可以時刻監督身體各項指標的可穿戴監護設備,老齡人群的基礎生活的確在逐步得到改善。
據統計,國外關于智慧養老最早的研究始于1998 年,在2001年逐步開始實施,2005年,國外關于智慧養老的研究已經開始圍繞環境智能輔助、室內外環境宜居監測、身體機能識別等方面逐步展開,在此階段,雖缺少可靠權威的智慧養老理論體系為各項研究做強大的支撐,但在技術層面國外的相關研究工作已經對智慧養老的具體功能如何實現做出了更深一步的研究。智慧養老產業技術發展到今天,可以發現,對于該問題的研究方向國內與國外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的,國內的智慧養老研究更多側重物聯網相關研究而展開,包括養老方式、養老體系建設以及城市環境宜居水平各方面來展開,物聯網技術一直是國內該研究項目的核心內容。由于一部分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國外對于該問題的研究主要圍繞智能養老家居服務的具體應用功能( 如康復護理、健康指標監測、遠程醫療控制、動作識別以及對于老人精神疾病的護理等)展開,總體上較強側重技術手段和實際應用功能的研究,所以國外目前在智慧養老方面的研究一直都處于較平穩的發展時期,而在技術方面對智慧養老的功能和應用做更深入的研究也會是未來我國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在對老年人日常生活環境,行為習慣,消費習慣,身體狀況等方面進行信息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不同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為不同個體,不同群體提供更加貼心的個性化的服務方案,為相關的養老服務機構提供服務決策支持。

圖3.1 基本研究思路
精準型智慧養老服務作為一種全新的智能服務渠道,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僅代表傳統養老服務產業的改革發展方向,也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典型產業之一。精準型智慧養老可以解決養老領域“最后一公里”問題,對于傳統養老服務業,精準型智慧養老服務無疑將成為一種里程碑式的革命。特殊的老齡人群也由此可以享受更為專業與個性化的養老服務,各方資源也可以得到有效整合,使政府減輕負擔,提高服務效率,得到大眾的認可。
我國作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銀色浪潮的到來將是對社會承壓能力的一種極大的挑戰。而基于互聯網加的智慧養老產業將迎來其第一個春天,綜合分析老年人日常生活環境,行為習慣,消費習慣,身體狀況等各方面信息,為其提供更加個性的貼心服務,必將會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所以,一套完備的基于數據庫科學分析各類信息的精準智慧養老服務體系也將會占據更大的市場。
如要建立精準型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首先要對老年人的生活環境、行為習慣、消費習慣、身體狀況進行全方位調研,形成系統化的養老服務與供給數據庫,運用數據挖掘的關聯規則算法,進行采集數據的分析,針對現有的各項指標進行調研數據分析,找出老人的生活,出行,消費以及身體狀況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內在聯系,構建養老精準服務模型,確定模式中各項指標的權重。之后,該平臺可對老人提交的服務請求和發生的緊急情況進行分析,相關部門可針對分析結果提供更有效的決策支持。這樣的一個智慧養老的大數據生態鏈,無疑會給智慧養老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基于養老精準模型的平臺,通過運用該模型對老年人的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形成針對不同個體,不同群體的更加貼心的個性化的服務方案,以協助各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精準的服務,幫助兒女盡到對老年人的責任,為社會減輕因老年人數量劇增而帶來的巨大壓力。
(1)當在平臺上輸進老年人的個人信息時,該平臺可通過數據挖掘可以生成此人身素質綜合評估表(包括以前的體檢記錄,就醫記錄),從而產生關于這位老年人的身體情況預測估計,并且也會為老人提供合適的健康方案;也會實時為老年人進行身體健康狀況的監測,將老人的身體健康參數及時匯入數據庫,以作到實時監測實時保存。
(2)該平臺可實現每位老年人與與其對應醫院、養老院等服務機構進行實時對接,可為每位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更周到的管理;平臺也能根據老年人的歷史健康數據生成相應的應急預警方案,在老年人遇到緊急情況時按照緊急預案實行救助方案,以保證其親人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老人的情況,同時醫院等服務機構也會在第一時間幫助老人成功脫離生命危險。
(3)該平臺會擇優選擇簽約一些優質養老服務機構及就醫資源,并且為已簽約服務機構制定相應的服務信息展示方案,在平臺上展示其相關服務信息,老年人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選擇心儀的服務機構為自己提供服務。同時為保障老年人的相關權益,該平臺設置了監督反饋環節,在老年人享受服務的同時,可以定期在平臺上發布對于此項服務的評價及改進意見,一旦該服務產生某種問題,平臺會立刻終止該機構的服務行為。
(4)提供老年人交流平臺,贍養老人是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但是很多人在注重提升老年人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卻沒有更多的留意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他們的精神世界需要慰藉。通過該平臺,老年人可以根據地區、年齡、等基本信息選擇同樣有交友需求的人進行交流溝通,共享自己的想法,交流每個人對保持健康的經驗。該平臺會實時監測管理每個提供資料表示有交友需求的人的動態信息,以防止信息安全事故的發生。
隨著我國社會各方面發展的不斷加快,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無疑會成為中國高速發展局面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但中國政府順勢而取的各項政策已初見成效,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政府引領、社會保障、全民關心的發展老齡事業的工作格局。國家成立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明確了老齡工作的目標,制定了相關政策;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4],把老齡事業明確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等重大舉措中,為各種智慧養老服務機構產業和產品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及制度保障。
由于受到我國獨生子女生育政策的影響,家庭規模日漸縮小,大多數人均從事全職工作,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又使子女無暇分身去為老人提供全面而周到的照料,使得中國空巢老人問題更加突出,傳統的居家養老和機構養年老的缺點逐漸顯露出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尋找一種更加合適的方式來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如何能夠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更優的、個性化生活需求的服務,日益成為大眾的研究熱點。各種智慧養老服務機構產業的出現便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改善,部分老年人開始追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如何能夠滿足老年人群這個特別人群優質、便捷、個性化的生活需求及精神需求,日益成為大眾的研究熱點。而精準型智慧養老服務模型通過對老年人身體狀況,日常生活環境,消費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信息進行精確分析,可以形成針對不同個體,不同群體的更加貼心的,科學的個性化服務方案,提供“互聯網+”快速發展背景下更適合老年人的智慧養老服務方案。
現階段我國的養老服務水平與社會老齡化現狀不太相匹配,而通過收集整理分析老年人實際需求情況及現階段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相關數據可以有效幫助政府及社會各級養老機構有效開展養老精準服務決策,除此之外,盡快完善我國的養老體系,能夠幫助提高為老齡人群提供的社會服務質量,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全面的、滿足個性化生活需求的服務,也能像青年人一樣享受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