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荊門市博物館
博物館實際上就是對人類文化遺產及自然文化遺產進行征集、收藏的實體場所,同時博物館管理人員需要按照物品所具有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等類別進行劃分,為社會大眾提供文化欣賞、教育、知識等作用。博物館與常規實體建筑物之間存在顯著差別,博物館并不是以經濟利潤作為核心,面對社會大眾進行開放,可以為社會大眾群體提供文物宣傳教育等服務。
按照美國《連線》雜志對于新媒體定義內容可知,新媒體實際上就是人們之間所進行的傳播。也就是說,在新型技術支持之下,例如報刊、短信、電視、網絡等媒體途徑,與原有媒體形態之間存在顯著差別。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行業內應用,主要體現在互動體感、語音服務、視頻等上面。新媒體是以計算機技術作為核心,將文物本身及有關資源采取虛擬方式表現在社會大眾面前,有效增加文物感染力,同時社會大眾也可以積極參與到文物展示內,對文物進行展覽宣傳。
1.2.1 網絡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對比
(1)突破地理上的限制
網絡可以有效突破地理上面的約束。之前人們想要對博物館內文物進行欣賞,人們需要乘坐十多個小時的飛機才能夠看見,現在人們可以借助網絡,在幾秒鐘時間內就可以對博物館進行訪問。就以哥倫比亞黃金博物館來說,哥倫比亞黃金博物館在1996年就已經設立了網絡博物館。在網絡博物館內,展示出3萬多件文物,人們想要對文物有著深刻了解,在原先只能夠等到北京展覽會才可以觀賞到。但是伴隨著網絡快速發展建設,人們可以按照自身興趣在家庭內應用網絡,觀賞自身所了解到的文物,突破地理時間上的約束,輕松對網絡博物館進行訪問。
(2)突破信息單項輸出。人們在瀏覽完博物館之后,都可以在博物館網站內留下自身觀后感。游客可以按照自身觀賞體驗,為博物館發展建設提出針對性意見,同時也是博物館對游客信息獲取主要來源。天津博物館館長就明確提出,博物館所面對的游客僅僅是普通人群,所掌握的文物知識十分有限。這就需要博物館按照游客需要,為游客提供所想要了解到的文物。
簡而言之,網絡博物館的產生,可以有效突破傳統博物館在地理及時間上面的約束,讓人們可以按照自身喜好對博物館進行參觀,博物館也并不枯燥乏味,同時有效提升博物館人性化特征。與此之外,網絡博物館可以為全球范圍內任何游客提供服務,也就是說相距千里的人們,也可以隨心所欲瀏覽博物館。因此。博物館在今后發展建設過程中,網站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加生動并且直觀的文物信息,減少文物說明文字。
1.2.2 虛擬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共存
網絡技術在快速發展建設過程中,電子科技與網絡已經成為博物館發展主要趨勢,同時也逐漸替代傳統博物館。也可以說,虛擬博物館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1)展示效果
傳統博物館文物在實際進行展示的過程中,充分的利用到數字技術以及一些科學技術,那么就能夠為廣大游客提供更加具有想象力的文物展示,這種效果不是傳統博物館所能夠媲美的。游客可以在良好的文化氛圍內對文物進行觀賞,真正感受到文物所具有的歷史沉淀。人們直觀對文物進行觀賞,所產生的仰慕之情要遠遠超過網絡博物館,與文物更加親近。部分游客認為,在網絡博物館內對文物進行瀏覽,自身積極性十分低下,無法對文物近距離接觸,寧愿花很長時間去實體博物館內進行參觀,也不愿意在網絡博物館內進行瀏覽[4]。
(2)虛擬博物館缺點
虛擬博物館和傳統博物館相比較,在載體方式上面存在顯著差別。首先,虛擬博物館并沒有任何真實存在的文物,并且也無法為觀眾帶來較為真實的感受。虛擬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最為顯著的差別體現在:由于受到網絡因素約束,博物館特征也發生了本質轉變,博物館已經并不僅僅對文物資源進行收藏及保護,博物館信息化特征也更加顯著。正常情況下,人們對于文物進行了解中,并不僅僅局限于網絡所提供的照片,要是在網絡博物館內產生濃郁興趣,人們更加愿意到實體博物館內進行參觀。這也就是說,網絡博物館無法真正替代傳統博物館。
網絡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相結合,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加直觀的體驗,突破時間及空間上的約束,任何人都可以對網絡博物館進行瀏覽,傳統博物館產生了虛擬博物館,虛擬博物館在今后發展中,也能夠有效推動傳統博物館發展。
近幾年,虛擬現實技術與媒體平臺快速發展建設過程中,移動通信技術逐漸在博物館內應用。現階段,國外大型博物館都已經開始借助新媒體技術,逐漸構建數字化博物館。
在1964年,美國恩格爾巴特發明了鼠標,有效推動計算機操作快速發展建設。在1974年,美國赫爾斯特發明了觸摸屏,為人們提供圖形化交互界面,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生活及工作。觸摸屏技術在產生之后,逐漸在個人領域及公共領域內應用。如圖一所示,為觸摸屏具體示意圖。觸摸屏也被稱之為可觸控面板,屬于信號接收感應式顯示裝置,人們通過輕輕觸摸屏幕,可以按照屏幕提前編程的程序,輸入相對應的指令,進而完成人機之間互動。觸摸屏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公共場所等地區內應用之外,也逐漸在提款機及平板電腦等位置上應用。

圖一:觸摸屏示意圖
觸摸屏技術在博物館內應用,是在上世紀80年初,觸摸屏在博物館內30多年應用之后,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同時也成為判斷博物館建設主要指標。按照觸摸屏應用數量來說,觸摸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加個性化參觀體驗。觸摸屏操作也十分簡單,老年游客也可以熟練操作。
(1)輕薄化
現階段,觸摸屏基本上全部為外掛式結構。這種結構一同具有兩個相對獨立的器件,分別為觸控器件與顯示器件,這兩個器件與后端工藝緊密結合。但是這種結構方式相對獨立,觸摸屏厚度顯著增加,與觸摸設備輕薄化發展趨勢之間有著顯著差別。在這種情況下,也就產生了內嵌式觸摸屏。內嵌式結構就是在觸摸屏顯示模塊內添加觸摸模塊,有效將顯示器件與觸控期間相結合,并不在成為相互獨立的器件。內嵌式結構與外掛式結構相比較,內嵌式結構優勢更加顯著。可以有效降低觸摸屏成本,同時觸摸屏重量也會顯著降低。
(2)多點觸控技術越加成熟
多點觸控技術在開始發展建設過程中,逐漸從兩指轉變為五點接觸識別,操作方式發生本質性轉變,觸摸屏功能顯著提升。按照多點觸控技術發展趨勢來說,多點觸控技術在今后發展建設過程中,多點觸控技術逐漸向細致化及多樣化方向發展。
(3)全新概念體系
現階段,觸控技術類別雖然顯著增加,但是不同類別觸控技術都存在優勢及弊端,任何技術并不是完美無瑕。近幾年,混合式觸控技術逐漸被研究人員所提出。混合式觸控技術可以有效結合多種類別觸控技術,借助不同觸控技術優勢,讓觸摸屏具有多樣化操作。觸摸屏識別效率顯著提升。智能終端在逐漸普及過程中,觸控設備逐漸進入到人們生活內,人們對于觸控設備也就提出了更加嚴苛要求,常規觸控技術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實際需求。因此,混合式觸控技術必然成為觸控技術今后發展趨勢。
2.2.1 展品導覽
要是將博物館布局比喻為編碼,游客參觀的過程就可以看做為解碼的過程。二維碼就是將編碼與解碼相互連接的媒介,可以有效解決原有引導設備在應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讓游客可以按照自身喜好去閱覽展品有關信息,對參觀與布展兩個地點相結合,如圖二所示,二維碼結構示意圖。

圖二:二維碼結構示意圖
與此之外,二維碼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人們實際生活內,人們可以通過掃二維碼添加好友,同時也可以完成產品支付。二維碼技術在博物館內應用,可以說是博物館發展進步的一種創新,有效突破傳統博物館參觀方式局限性。主要原因是由于二維碼技術能夠儲存大量數據信息,借助二維碼的這個特征,可以儲存文物有關信息,游客可以輕松對文物內容及視頻等資料獲取。
2.2.2 展品互動
二維碼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游客可以通過手機獲取有關視頻,甚至還可以獲取有關動畫。游客對二維碼每一個頁面進行評價,充分表達出自身觀念,同時也能夠看到別人所提出的意見,按照二維碼掃描次數,博物館可以對游客所喜好的內容進行了解,進而實現與游客之間做到共享。成員可以將自身所掃描到的二維碼進行展示,如圖三所示,為二維碼掃描原理。

圖三:二維碼掃描原理示意圖
二維碼技術在博物館內應用,有效突破了博物館傳統單項展示方式,同時突破信息輸出局限性,為用戶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瀏覽體驗,同時對文物背后所包含的歷史內涵進行了解,有效增加博物館展覽方式。除此之外,在對博物館參考過程中經常會看到,一個講解員需要同時為多位游客進行講解,講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噪音,對博物館整體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但是二維碼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游客可以戴耳機或者是觀看短信進行了解,并不需要打擾其他人,游客可以更加攥住了解到自身所想要了解的內容,對博物館發展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2.3 展覽回顧
游客在參觀完博物館之后,想要將自身所參觀的路線進行記錄。二維碼技術就可以將游客的這個想法編程現實。在博物館內,任何二維碼都具有針對性位置,所處于的位置與展品之間十分吻合,用戶在掃描二維碼之后,后臺就會自動對二維碼所具有的信息進行記錄,進而按照有關內容生成瀏覽路線示意圖,游客在虛擬博物館內瀏覽也就更加容易。
2.2.4 二維碼問卷調查
博物館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一直對于游客觀后感十分重視。在傳統問卷調查中,基本上都采取紙質問卷方式,這種調查問卷存在一定問題,首先游客配合積極性相對較低,同時數據統計上面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及精力。要是將二維碼技術在問卷調查內應用,工作人員就可以為游客提供二維碼信息,游客在掃描之后就可以進入到問卷調查頁面內,與此同時博物館也可以設置參與有獎活動,游客在提交問卷調查信息之后,游客就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取相對應獎品,這樣游客積極性能夠得到有效調動,用戶信息也可以自動進行統計。
二維碼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僅僅可以幫助游客對于展品信息進行了解,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博物館工作人員工作量。例如,二維碼技術在后臺數據統計上面應用,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按照二維碼流量及有關信息,按照二維碼掃描頻率,了解游客對最為關注的展品,為博物館今后發展建設提供充足數據作為保障。
二維碼技術具有良好應用性能,在博物館內應用,可以方便游客提升自我價值,幫助博物館對游客興趣愛好進行深入了解。
著名傳播學研究人員克呂漢曾經明確表示,媒介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動力,同時也能夠將不同社會特征表現出來,任何一種媒介方式的產生,都表示人們進入到一個全新時代。科技手段在博物館內應用,雖然有效對博物館服務理念及展示方式上面做出了顯著改變,對觀眾體驗更加關注,游客與博物館之間距離更短。但是怎樣推動博物館可持續發展建設,就成為博物館主要發展趨勢。近幾年,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內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