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顏春永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既是人類社會在過去時間內發展進化成果,也是孕育人類輝煌未來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創作活動,是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非物質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方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保護、傳承、發展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代代相傳。
海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傳承比較晚,在最近幾年海南多舉措宣傳、挖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可喜成效,大力推進傳承人開展保護傳承工作和傳統文化“活態”發展,有力傳承和弘揚了海南優秀傳統文化。
完善制度政策。2005年以來,啟動了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海南省先后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和傳承相關規范性文件,有效地依法依規依策開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和掄救。海南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法律法規規定,按照法定程序,全省開展評審認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8項,其中傳統音樂8項、傳統舞蹈2項、傳統戲劇4項、傳統美術2項、傳統技藝7項、民俗4項、其它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4項,其中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6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項、傳統美術4項、傳統技藝21項、傳統醫藥2項、民俗9項;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6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7人。海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中、西、南部。全省完成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掄救性記錄,口述速記45.3萬字,拍攝視頻216.9小時,圖片1.49萬張,錄制音頻95.6小時;攝制1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數字資料片;征集黎族五大方言男女服飾、省級以上傳承人作品及龍被等珍稀黎錦實物500多件(套)。
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性陣地。2015年以來,全省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陣地的創建命名和推廣工作,到目前為止,全省共創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性基地6個;傳統技藝類、傳統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村11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館5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教學基地17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培訓。全省認真落實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啟動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2017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富有成效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培訓和圖片展覽等文化活動,讓廣大群眾進一步了解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情況。兩年來,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作為我省唯一參與全國培訓計劃的高等院校,組織來自9個少數民族市縣347名學員參加37期的全國性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啟動全省9個少數民族市縣52所中小學校開設黎族織錦課程;出版了《南海更路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來自田野的研究報告》等非遺研究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特點。海南省是中國國土面積(含海域)第一大省,地勢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地形以五指山、鸚歌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海南的少數民族人民主要居住生活在三亞、陵水、樂東、瓊中、保亭、昌江、白沙等市縣的多山丘陵地區。海南人民自古以來在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和勞動、生活創造而形成的民族群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域性特點。儋州調聲主要流傳于儋州市區,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瓊劇是以海南方言和海南傳統劇調表演的一種戲劇,是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大戲劇,是海南傳統文化薈莘,主要流傳于海南,遠播于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黎族村里的織錦婦女
多元性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生動和最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多樣性表現的形式之一,同時也是人類生活珍貴的表達。海南八音器樂是海南藝人使用八大類樂器演奏的音樂,是我國悠久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漢唐以來傳統音樂的沉淀,延續著中原、嶺南音樂的血脈,融匯了海南音樂文化的諸多元素。海南八音有二胡、椰胡、月琴、揚琴、三弦、笛、嗩吶、喉管、鑼、鼓、鈸等樂器,按演奏形式分為大吹打、鑼鼓清音、清音和戲鼓等四大類傳統樂器。主要流傳于海南,傳播于東南亞各國,海外僑胞維糸鄉愁的紐帶,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竹木器樂是海南黎族人民使用竹、木等材料制作的樂器來演奏的音樂,國內堪稱一絕,國際罕見,是原生態的黎族傳統器樂。主要流傳于海南黎族聚居地區,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樹皮制作技藝是海南黎族人民將見血封喉樹和厚皮樹等樹皮經過特殊處理加工成無紡布的古老技藝,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169《瓊州》記載:“有夷人無城郭,殊異居,非譯語難辨其言,不知禮法,須以威服,號曰生黎,巢居洞深,績木皮為衣,以木棉為毯?!鼻宕鷱垜c長撰《黎岐紀聞》記載:“生黎隆冬時取樹皮,捶軟,用以蔽體,夜間即以代被,其樹名加布衣,黎產也。”清代《瓊州海黎圖.紡紗圖》說明:“蠶桑織績之法為黎所弗諳,其地惟產木棉一種,春花夏實。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海南中南部黎族聚居的地方,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族性特點。黎族“三月三”節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祖先、表達愛情、集會歡慶的盛大傳統節日,清代張慶長《黎岐紀聞》記載:“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齊集曠野間,男彈嘴琴,女弄鼻簫,齊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漸湊一處,即訂偶配。黎族“三月三”節主要流傳于海南島中西南部黎族聚居的地方,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婦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纖維制作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所使用的傳統手工技藝。它以“絣染”、“麻紡織”和單面織、雙面織等腰機提花織錦最具特色,黎錦上面的各類圖案是氏族標識符號,也是區別黎哈、杞、美孚、潤賽五大方言的重要標志。具有3000年左右歷史的黎族紡染織繡技藝是海南黎族人民制作衣被用品時所使用的一種古老而精妙的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棉紡染織繡技藝之一,主要流傳海南島中西南部黎族聚居的地方,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苗族民歌是海南苗族獨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祭祀、勞動、愛情、交友、集會等活動中廣泛運用。清代道光《瓊州府志》記載:“蓋前明剿平羅活、抱由二峒建東安營,調廣西苗兵防守,后營訊廢,子孫散處山谷,仍以苗名?!鼻宕鷱堧h編《瓊州志》記載:“又有一種曰‘苗’,幾數百家,常徒移于東西黎境。”自明代苗族移居海南以來,苗族人民創造了苗族獨特的苗族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民歌百花園的一朵奇葩。主要流傳于海南五指山苗族聚居地方,于2012年入選第四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性特點。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被人類以集體、群體或個體的方式一代接一代的享用、繼承或發展的特性。自古以來,海南潭門漁民世世代代以口頭相傳《更路傳》、手抄或口述記錄《更路薄》,迄今發現且使用的《更路薄》有10多種,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新時代人民日常生活,提升海南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和國際化水平,促使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俱進得到世代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
要強化對非遺工作的領導。海南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四種”意識,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機構、機制和各項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制定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規劃與計劃。配齊配強和培養政治強、紀律明、業務精、敬業勤的專業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隊伍,有效確保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工作有序地開展。
二是要強化非遺的培訓和傳播。要充分利用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基地、傳習館和學校等文化陣地,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課程,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度。要充分利用海南的優勢,拓寬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交流、傳播渠道,進一步加強“旅游+文化”基礎設施和軟環境建設,要通過海南非物質文化的展覽、展演、技藝比賽和科技“活態”展現等文化活動及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合作等,深入全省各市縣文化陣地、旅游景區、交通大廳和院校進入巡回宣傳,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重視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氛圍,促使廣大人民群眾對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價值的認識得到不斷深化;要認真挖掘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元素,創造性地轉化、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海南非物質文化。
三是要強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保護和傳承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實現人類文明連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保護和傳承海南非物質文化是全體海南人民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當前,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要求、基本標準和基本任務,積極搭建保護和傳承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平臺,主動尋求經濟與文化并進的集合點,有效改善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狀況,創造性保護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合理利用。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者要以人為本、歷史擔當、社會責任的價值理念。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工作原則和管理要求,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方位管理的體糸建設。標準化創建和管理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和科研教育基地,可持續、活態化培養和教育一代又一代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的人才,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對海南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認同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