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中醫院(471300)王紅杰
乳腺增生結節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乳腺疾病,手術是治療常用方法,但根治效果欠佳,本文抽取我院的30例乳腺增生結節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手術聯合藥物治療該疾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乳腺增生結節患者30例用計算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15例。觀察組:年齡24~54歲。對照組:年齡25~56歲。兩組患者之間對比基線資料方面差別不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入院后,安排其接受常規檢查,對乳腺增生結節的位置、大小、數目等信息進行明確和記錄。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指導其采取平臥位,將患者的肩部墊高,在結節部位使用1%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將患者的腺體組織切開,并全部切除乳腺腫塊和乳腺區段,依次縫合各層切口。術后予以抗生素及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上述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藥物治療,乳癖散結膠囊一次四粒,采用口服的給藥途徑,一天三次,注意在經期不得服用,治療時間持續一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乳腺增生結節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腫塊情況,以此判斷臨床治療效果。統計兩組乳腺增生結節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標準:在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在三個月未出現復發。②顯效標準:患者的臨床癥狀在治療后基本消失且乳房腫塊縮小超過百分之五十。③有效標準:患者的臨床癥狀于治療后發作不頻繁,乳房腫塊縮小在百分之五十以下。④無效標準:上述標準均未達到。治愈標準、顯效標準、有效標準的概率之和為兩組乳腺增生結節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將本文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卡方檢驗)。以P<0.05為標準,表示兩組各項資料數據進行比較差別較大。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在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治愈7例,顯效4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3.33%(14/15);對照組治愈4例,顯效3例,有效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60.00%(9/15),觀察組乳腺增生結節患者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進行比較明顯更高,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在經過治療后,統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發現:觀察組乳腺增生結節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對照組低,但組間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具體詳見附表。

附表 兩組乳腺增生結節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照(n,%)
乳腺增生結節在婦科疾病中多發,卵巢功能紊亂、黃體素分泌減少等因素均會造成該病的發生,臨床上多以手術切除作為治療方法。中醫將乳腺增生結節納入“乳痹”范疇,認為該病的病因為肝郁氣滯、乳絡阻塞等[1],臨床治療應以化瘀散結、疏肝止痛、消腫理氣為主。單一的手術治療術后復發率相對較高,遠期療效較差。本次研究中選用的藥物為乳癖散結膠囊,其是由柴胡、當歸、夏枯草、僵蠶、川芎、延胡索、牡蠣等藥物制成,諸藥配伍能夠起到消腫散結、活血化瘀、軟堅止痛等功效。此外,乳癖散結膠囊還能夠降低乳腺增生結節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以及促進雌激素代謝[2],可對患者的內分泌失調情況進行調節,改善血液循環,減少乳房腫塊壓力,有助于纖維組織及增生腫塊的吸收,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且術后使用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降低復發率,預后效果理想。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乳腺增生結節患者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的差值為33.33%,明顯是觀察組數據更高(P<0.05),說明聯合治療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與單一手術治療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聯合治療未出現增加情況,說明手術聯合藥物治療的安全性高。
總而言之,手術聯合藥物治療適用于乳腺增生結節患者的治療中,對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和促進預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