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院(457000)孔玉顯 張敬芳
1.1 一般資料 130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發生院內感染的早產兒中男68例、女62例,日齡0.5~23d、平均(13.27±1.09)d,出生時體質量1200~2500g、平均(2013.06±22.27)g,胎齡29~37周、平均(35.66±0.41)周。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130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發生院內感染的早產兒臨床資料,具體包括: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腸外營養、氣管插管等內容。資料分析方法選取查閱病歷、咨詢責任醫護人員、詢問患兒家屬等途徑。準確記錄上述研究所得數據,將其輸入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件(SPSS)后行統計學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臨床資料均屬于計數資料,經n(%)表示,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實施相應檢驗(t、X2),P<0.05時差異存統計學意義。
對130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發生院內感染的早產兒臨床資料分析可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實施留置中心靜脈及臍靜脈導管、行腸外營養、氣管插管、出生體質量較低、胎齡較小等,數據對比P<0.05;重癥監護室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與其性別無顯著相關性(P>0.05),如附表。

附表 130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發生院內感染早產兒臨床資料分析[n(%)]
有研究顯示,由于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患兒大多病情危重、生命體征不良、免疫力低下,因此院內感染發生率較高[1]。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早產兒一旦發生院內感染不僅將影響原發疾病的救治效果,甚至將惡化患兒原發病情、增加疾病死亡率,醫患關系隨之受到相應影響[2]。
本文通過對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發生院內感染的130例早產兒臨床資料分析可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實施留置中心靜脈及臍靜脈導管、行腸外營養、氣管插管、出生體質量較低、胎齡較小等。具體分析如下:①胎齡及出生體質量:胎齡小、出生體質量少均表示該患兒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特異性免疫功能低下,對病原菌的入侵無法提供良好的抵抗能力,從而顯著增加院內感染發生幾率,臨床醫護人員應針對此類患兒加強院內感染預防性用藥及護理服務,有利于降低其院內感染發生率、保障預后及生命安全[3];②有創操作:留置中心靜脈及臍靜脈導管、氣管插管等均屬于有創操作方式,其將使患兒原本封閉的機體環境開放,從而為致病菌進入機體內部生長繁殖創造有力條件,提示臨床醫護人員必須使用有創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相關規程,定期更換敷料及一次性使用器械,從而盡量降低因有創操作所致院內感染發生風險;③腸外營養:腸外營養患兒無法通過腸道獲得營養物質,對經靜脈途徑傳輸的營養液吸收能力較差,加之腸道功能失調,從而導致免疫力低下。因此其免疫力、抵抗力均顯著低于腸內營養患兒,提示臨床醫護人員接診需接受腸外營養支持的早產兒時,應采取早期微量喂養、提供益生菌等方式盡早使其轉變為完全腸內營養,從而降低因腸外營養所致院內感染發生率[4]。
綜上所述,臨床醫護人員應準確掌握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接診高危患兒后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預防其院內感染發生率,從而保障患兒療效、預后及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值得今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