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450000)張華楠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我院門診輸液大廳收治的146例行靜脈輸液小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3例。對照組男43例,女30例,年齡1~9歲,平均年齡(4.86±1.65)歲。觀察組男40例,女33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4.61±1.34)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評估患兒狀態,為患兒選擇合適靜脈,檢查輸液針頭通暢性,固定輸液側肢體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優質護理,①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兒科護理人員應接受正規培訓,講解液體外滲危害性及相關誘發因素,培訓液體外滲處理措施,使護理人員掌握靜脈穿刺固定及約束技巧。②創造溫馨環境:保持輸液室干凈、通風,可在窗戶上張貼患兒喜歡的卡通人物形象;為患兒準備玩具,配備電視機、圖書等。③給予患兒關愛:穿刺前對患兒進行檢查,經皮試檢測存在過敏癥狀患兒,應及時向醫生匯報,重新制定治療方案;穿刺前對藥物及器材進行嚴格檢查;若患兒害怕穿刺,護理人員則可通過講故事等,疏散其注意力,還可向患兒介紹其他輸液堅強的小朋友,增強其信念。④健康宣教:加強患兒家屬健康教育,指導患兒家屬掌握正確的護理措施;家屬可將患兒置于床上,取臥位,保持穿刺側朝上;與患兒家屬加強溝通,講解治療方案。⑤選擇合適靜脈:若患兒≤2歲,小兒選擇頭皮靜脈,選擇原則為細小,易暴露,不滑動;若患兒>2歲,則選擇四肢靜脈;若患兒靜脈不易暴露,則采用拍擊、熱敷方法使其暴露;若選擇患兒大隱靜脈,則加強穿刺針固定。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兒護理風險發生情況。②評定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家屬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定,內容包括:穿刺技術、服務態度、環境質量方面,采取百分制,分值≥85分為滿意。于患兒出院前進行調查,共發146份,回收14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描述,χ2檢驗,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并以(±s)描述。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風險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兒針頭脫落、反復穿刺及液體外滲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2 家屬滿意度 觀察組家屬在穿刺技術、服務態度、環境質量方面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患兒護理風險發生情況比較[例數(%)]
附表2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s,分)

附表2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s,分)
組別 穿刺技術 服務態度 環境質量觀察組(n=73) 95.72±2.16 96.87±2.08 95.02±1.67對照組(n=73) 88.42±3.23 90.05±3.15 87.39±2.96 t 16.052 15.437 19.192 P 0.000 0.000 0.000
優質護理注重人文關懷,以護理對象為中心,整體性與有效性較強,是臨床應用廣泛的護理干預模式。本研究中輸液患兒采用優質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針頭脫落、反復穿刺及液體外滲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優質護理可有效避免穿刺風險發生。探究其原因在于: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可提高護理人員穿刺技能,降低反復穿刺發生率。患兒面對陌生環境,恐懼、緊張心理較重,為其創造卡通病房,有利于患兒適應醫院內環境,減輕其不良情緒,與患兒進行溝通交流,有利于拉近患兒與護理人員的關系[1]。給予患兒關心與愛護,有利于護患關系融洽,提高患兒輸液依從性[2]。不足2歲患兒頭部脂肪少,靜脈清晰,適宜選擇頭皮靜脈穿刺。肥胖患兒由于頭皮脂肪厚,針刺深淺不易掌握,因此,應根據患兒特點選擇靜脈穿刺部位。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知識宣教,有利于提高家屬關于靜脈穿刺認知。由附表2可知,觀察組家屬在穿刺技術、服務態度、環境質量方面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優質護理可提高小兒患兒家屬滿意度,與臨床研究相一致。
綜上所述,門診輸液大廳靜脈輸液患兒采用優質護理可顯著降低風險發生率,提高家屬滿意度,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