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473000)李偉
腦部組織損傷后,患者通常會陷入不同程度的昏迷狀態,需要借助現代醫療設備幫助患者維持基本生命體征,但導管的介入不僅會對患者產生生理傷害,增加院內感染的發生風險,而且還會增加治療成本,而目前創傷性腦損傷昏迷的臨床治療多注重生理的對癥處理,忽略患者在昏迷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本能感知能力,進而延緩患者蘇醒時間[1]。因此,本研究對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快速蘇醒。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創傷性腦損傷昏迷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n=37)和研究組(n=37)。對照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23~61歲,平均年齡(40.26±4.37)歲;顱內血腫16例,腦挫傷10例,軸索傷7例,腦干傷4例。研究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40.39±4.15)歲;顱內血腫17例,腦挫傷9例,軸索傷8例,腦干傷3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家屬自愿參加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包括抗感染、吸痰、遵醫用藥、體征監測、體位護理、口腔護理、檢查過程陪同護理、耳側音樂刺激、針灸刺激、高壓氧艙治療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措施的基礎上增加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家屬呼喚刺激:關系最為親密的直系親屬作為喚醒者,每天與患者聊天,講述讓患者印象深刻的事情,或采取音樂、動物叫聲以及家庭錄像、錄音播放。②嗅覺刺激:家屬選取患者生活中喜歡的味道或討厭的味道,并將物件擺放于患者床頭。③視覺刺激:當患者昏迷時可以調節病房內燈光亮度,促進患者對亮度調整產生的感官反應,待患者睜開雙眼后選取具有視覺沖擊性的顏色、圖片,或采用家屬照片對患者進行問答。④觸覺刺激:每天對患者進行肢體按摩、體位轉換,家屬可以撫摸患者雙手及臉部,用溫熱濕毛巾擦拭患者肢體。
1.3 觀察指標 于干預14d及18d統計兩組清醒患者比例,并記錄所有患者的昏迷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清醒率 研究組患者干預14d、干預18d的清醒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昏迷時間 經統計,對照組患者平均昏迷時間為(25.41±6.35)d,研究組患者平均昏迷時間為(17.31±4.63)d,對照組患者昏迷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270,P<0.05)。

附表 兩組清醒率對比[n(%)]
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會因為神經元細胞死亡于受傷后陷入昏迷狀態,但其大腦中仍存在尚未完全死亡或尚未完全喪失功能的神經元細胞,而根據大腦可塑性這一理論作為基礎,可以將尚未死亡及喪失功能的神經元細胞的恢復作為大腦功能恢復的主要途徑,而來自外界的刺激會有肢體神經進入大腦中樞,借助神經元細胞對信號的解碼促進腦組織分泌生物活性物質,使機體適應腦組織損傷后機體、機能的變化和狀態[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干預14d、干預18d的清醒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昏迷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結果提示,個性化護理干預可以顯著促進創傷性腦損傷昏迷患者的蘇醒。本研究采取的個性化護理是在腦損傷的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增加直系親屬喚醒、根據患者的喜惡選擇聲音及味道,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刺激可以增強患者對外界刺激的大腦、情感、生理的反應性,提高腦細胞興奮程度,而觸覺刺激和視覺刺激有利于大腦皮質功能的良好構建,提高腦細胞的生物電活性,強化大腦皮質的興奮點。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干預可以有效促進創傷性腦損傷昏迷患者的蘇醒,改善患者的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