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中心醫院(476000)張世麗
盆底功能障礙性(PDF)疾病是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脫垂(POP)和壓力性尿失禁(SUI)兩種類型,是由于各種病因造成盆底結構功能異常的婦科疾病[1]。而分娩時導致PDF最主要、最危險的病因。據國內統計,我國已育女性,有一半均有不同程度的PDF[2]。近來產后盆底肌強度下降得到普遍的重視,所以要加強產后康復訓練,我院通過對產婦進行不同時機的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得到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足月分娩的產婦39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95例產婦只進行一般的產后健康教育治療為對照組,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27.12±1.42)歲。297例產婦自愿接受產后康復訓練治療,按產后開始接受治療的時間分為三組:①產后42天組99例,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6.64±1.43)歲。②產后2個月組99例,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6.21±1.58)歲。③產后3個月組99例,年齡24~36歲,平均年齡(27.03±1.46)歲,四組產婦的年齡、病情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95例產婦只進行一般的產后健康教育治療,其余三組產婦均選擇個體化的低頻電刺激合并生物反饋治療(采用法國Phenix USB,低頻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康復治療結束后12個月進行盆底肌力、堅持療程的概率、壓力尿失禁發生率、盆腔器官脫垂發生率、性生活滿意度的概率、副作用的概率等評估[3]。
1.3 統計分析 利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來處理相關的數據,分析和處理計量和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隨訪顯示,四組產婦盆底肌強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四組產婦的治療后比治療前都得到一定的療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產后康復訓練治療的三組比對照組盆底肌強度恢復更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42天組中II級、III級產婦數明顯低于產后2個月組、產后3個月組,且其V級產婦數明顯高于產后2個月組、產后3個月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產后42天組堅持療程的概率、性生活滿意概率度明顯高于產后2個月組、產后3個月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附表1 各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肌比較[n(%)]

附表2 三組產婦康復治療后12個月評估情況比較[n(%)]
女性盆底肌肉對盆底臟器起到了支持和承托作用,它是由多層肌肉和筋膜組成,含有大量的彈性纖維,給予組織器官彈性,而女性的妊娠和分娩造成盆底肌肌纖維損傷,肌纖維被結締組織代替,失去原有的彈性,盆底肌支持組織削弱且部分肌肉失去神經作用,從而產生盆底肌肉強度下降,導致盆腔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疾病[4]。所以,產后盆底肌肉的康復訓練非常重要。
盆底功能康復術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憑借高科技治療儀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通過獨特的電刺激生物反饋模式喚醒被損傷的盆底肌肉,并增加陰道緊縮度,改善產后陰道松弛,提高生活質量。盆底肌鍛煉,生物反饋療法及電刺激療法,可以使受損傷的肌肉、神經得到真正的糾正,具有長期療效[5]。盆底評估與生物反饋訓練療法是通過引導表面肌電圖和引導尿道收縮壓的測定,反饋顯示為肌電圖或壓力曲線,通過影響顯示及聲音提示,是患者更清楚、更直觀地了解自身盆底肌功能狀態,并參與到治療當中。結合個體化電刺激治療,可喚醒、激活盆底肌,加快產后陰道及盆底肌張力和彈性的恢復,對預防和治療產后陰道脫垂及松弛、尿失禁等盆底障礙性疾病有不錯的效果[6]。
研究顯示,產后一年內是盆底肌功能恢復的“黃金時間”,產后1~2周最適宜在家自行進行盆底康復訓練,產后42天應到醫院做一次盆底功能檢查,發現問題盡早治療,及時進行盆底康復訓練,越早訓練,效果就越好。如果不做任何訓練,隨著年齡增大,激素水平下降,肌肉變得松弛,癥狀會越來越嚴重,到了中老年后,很可能會出現輕中度壓力性痙攣或不同程度的壓力性尿失禁,有的甚至發展到子宮脫垂。訓練的強度和時間可以逐漸增加,開始每次收縮尿道、肛門和會陰5~10秒后放松,間隔5~10秒重復上述動作,連續5分鐘,每日兩次。以后逐漸增加訓練量。縮肛運動也同樣有效:隨意取臥位或坐位,緩慢深吸氣的同時主動收縮陰道及肛門括約肌,屏氣并持續收縮5秒。每組訓練20~30次,每天3組,堅持越久越好。本文研究顯示,不同的盆底康復時機對盆底康復治療與對照組相比,均更有效果,從而反應康復鍛煉治療很重要,鍛煉的時機早晚都有效果,但產后42天是產后盆底康復治療最佳時機,療效最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