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骨科醫院(450000)袁偉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選擇科學有效,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式,對于增加手術治療效果,改善患者手術預后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本次研究以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通過給予患者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案,比較患者手術期間的各項臨床指標及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狀況,探討適合用于臨床推廣的理想方案。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鄭州市骨科醫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甲乙兩組,每組42例。甲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53~76歲,平均(67.6±5.4)歲;Evans分型:I3型26例,I4型12例,Ⅱ型4例;乙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55~77歲,平均(68.3±5.2)歲;Evans分型:I3型24例,I4型14例,Ⅱ型4例。
1.2 手術方法 甲組采用DHS內固定術治療,麻醉處理后在C臂機透視下,在患者粗隆下2cm處順著股骨頸內方向插入導針,確認導針位置正確后,進行長度測量,沿導針鉆孔進行攻絲,攻絲后安裝主釘和套管鋼板,并將螺釘和DHS鋼板固定于患者的股骨干上,進行沖洗清潔、引流置管和手術縫合。乙組采用PFNA內固定術治療,麻醉起效后,在C臂機X線透視下,在粗隆頂點偏前內側開口處插入導針,待導針刺入骨髓腔后,沿導針方向進行股骨近端髓腔擴髓,將PFNA主釘按照順時針方向插入股骨近端髓腔內,調整前傾角及深度,經套筒插入股骨頸內導針,沿著導針將股骨外側皮質擴孔后,順行打入螺旋刀片,并在關節軟骨面5~10cm處鎖定骨折遠端,確認骨折端及內固定位置無誤后,清洗手術切口,再進行消毒處理和縫合。
1.3 觀察指標 研究以兩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和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觀察指標。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功能評分標準評價。滿分100分,低于70分為差;70~79分為中等;80~89分為良好;90~100分為優。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分析數據,計數與計量數據用(n,%)和(±s)表示,組間檢驗用x2和t表示,P<0.05為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期間的臨床指標比較 乙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明顯少于甲組,其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也顯著低于甲組,組內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
2.2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乙組患者術后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7.6%(41/42),明顯高于甲組的83.3%(35/42),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患者手術期間的臨床指標對比(n,±s)

附表 兩組患者手術期間的臨床指標對比(n,±s)
組別(n=42)術后并發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甲組 97.8±26.6 412.7±45.6 18.9±2.1 6(14.3)乙組 82.2±15.8 343.2±11.2 16.8±1.4 1(2.4)P <0.05 <0.05 <0.05 <0.05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作為改進型股骨近端髓內釘系統,遠端可屈性設計結構與股骨近端解剖形態一致,有利于髓內釘插入股骨髓腔,而不進行擴髓,能有效減輕骨質損失,旋轉擠壓股骨頭頸周圍松質骨,壓迫疏松骨質,增強錨合力,強化成角穩定性,以免出現股骨頭旋轉和髓內翻的情況[2]。本次研究以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對象,采用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案,結果顯示乙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甲組,且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甲組,表明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不僅手術用時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且能加快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治療,能減少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和出血量,促進患者手術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