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淮河醫院(475000)霍峻峰 陳小兵
高血壓腦出血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是一種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疾病,起病急促且病情危重,有較高病死率[1]。本研究選取2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根據患者發病到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分組,探討不同手術時機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2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按照手術時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 2例,男7例,女5例,年齡46~74歲,平均(62.39±4.15)歲;觀察組14例,男8例,女6例,年齡45~72歲,平均(62.35±4.20)歲;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醫師、手術室護士實施顱內血腫微創手術,觀察組實施手術的時間為發病后24h內,對照組則多于24h。具體手術方法如下:術前實施CT檢查,對腦出血發生部位明確,選取穿刺點后常規消毒、鋪巾,局麻后以電鉆在顱骨開孔,將功能區盡可能避開,將硬腦膜刺破,經鉆孔以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進至血腫腔,將液態血腫抽吸掉1/3至2/3,促使顱內壓下降。如抽吸后滲出新鮮血液,以凝血酶止血。抽吸完后對硬腦膜常規修補,對頭皮縫合并留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14d,以格拉斯哥預后量表對患者治療效果評估。②術前、術后3個月,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對比;計數資料以χ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1 兩組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優良率92.86%(優8例、良5例)好于對照組的58.33%(優4例、良3例),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兩組術后NIHSS評分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3個月兩組NIHS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顱內血腫微創手術是經由穿刺減壓抽吸血腫,不易給機體頭顱造成過度創傷,可減少手術操作給正常腦組織造成的破壞,病變部位局部循環情況可得到更有效的恢復。同時,這一術式操作簡便、易行、迅速,可盡早清除顱內血腫,效果更為理想[2],因此我院近年來以此術式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展開治療。目前很多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及其家屬對這一疾病的緊迫性、危害性認識不清,時有延誤治療的現象。殊不知,高血壓腦出血可在短時間內出現腦中血腫及水腫積聚,導致周圍腦組織與神經組織受壓的現象,延誤治療可引發嚴重腦損害,增加患者病死風險。為分析顱內血腫微創手術時機對患者預后的影響,本次研究選取近年來我院收治的、在發病后不同時間內接受手術的26例患者,并根據手術時機分組。經分析結果,可知在發病后24h內實施手術的觀察組治療優良率92.86%,這一結果與在發病后24h之后手術的對照組的58.33%相比明顯升高,可見在24h內實施手術對改善患者預后更為有利。此外,術后3個月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24h內行顱內血腫微創術可減輕神經功能所受損傷,這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及預后的改善。這可能是因為高血壓腦出血易繼發其他腦損害,一般患者在發病后24~48h腦損傷及代謝障礙可急劇加重,因此在24h內為患者展開治療,可降低其他腦損害發生的風險。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術前 術后3個月 t P觀察組(n=14) 38.52±4.16 19.28±2.36 15.052 0.000對照組(n=12) 38.26±4.23 23.69±3.40 9.300 0.000 t 0.158 3.887 P 0.438 0.000
本研究還存在一定不足,主要體現在我院近年來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人數較少,且患者發病時間多為8h以上,無法對患者手術時機進一步細化分析。后期研究可根據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發病后就診時間,進一步細化分析手術時機,如將之劃分為12h以內、12~24h、24~48h、48h以上等時間段,分別統計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從而為患者手術時機的合理選擇提供更充分的理論支持。
綜上所述,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24h內行顱內血腫微創術,可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