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項城市中醫院(466200)王丹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入院治療頭頸部腫瘤的62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A、B兩組(n=31)。A組:男21例,女10例,年齡49~68(56.3±4.8)歲;B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51~70(56.7±4.6)歲。研究納入對象均經臨床確診為頭頸部腫瘤。
1.2 方法 A組采用單純的三維適形放射治療,使用西門子PRIMUS直線加速器以36GY/18F半束X線照射患者面頸部,聯合野和下頸隙野后,面頸野縮野后,改用電子線放射治療鎖骨、下頸部上緣及耳后,采用飛利浦Pinnacle3計劃系統進行治療,治療劑量為50~70GY/25-35F。B組采用放射治療結合中醫藥治療,放射治療同A組,中醫藥治療采用黨參、黃芪、生地各15g,麥門冬、赤芍、地龍各10g,天花粉、生甘草、白牛膝各6g,加水煎煮取汁300ml,每天1次,從放療開始至放療結束后1周,每隔1周進行1次中藥調方,在原有方劑的治療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適當加減直至放療結束。
附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KPS、NRS評分對比(n,±s)

附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KPS、NRS評分對比(n,±s)
組別(n=31)KPS評分 NRS評分放療前 放療后 放療前 放療后A組 58.3±10.3 37.7±11.5 1.2±0.8 7.5±1.8 B組 57.9±8.2 48.5±9.6 1.3±0.7 4.5±1.3 P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1.3 觀察指標 研究以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KPS(卡氏)評分、NRS(疼痛數字評價量表)評分、并發癥發生率(ROM、急性損傷)與治療總有效率作為臨床觀察指標。其中,ROM為放射性口咽黏膜炎,共分為4級,級別越高,炎癥程度越嚴重。KPS評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治療效果越佳,NRS評分滿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感越強。療效評定標準:所有病灶消失,維持1個月以上為完全緩解(CR);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30%,為部分緩解(PR);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為病變進展(PD);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但未達到PR,或增加卻未達到PD,為穩定(SD)。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處理數據,計數與計量數據用(n,%)和(±s),分別用χ2和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放療前后的KPS、NRS評分比較 B組治療后的KPS、NRS評分改善效果明顯優于A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B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3.5%(CR19例、PR10例)明顯高于A組的74.2%(CR13例、PR10例),組內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B組的ROM發生率和急性損傷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2。
本次研究以頭頸部腫瘤患者為觀察對象,給予其不同的治療,結果顯示B組放療后的KPS、NRS評分改善程度明顯優于A組,且B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但其ROM發生率與急性損傷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表明采用放療結合中醫藥治療對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患者治療后發生放射性口咽黏膜炎的幾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而中醫上認為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導致的ROM主要病因為內火上炎,熏灼口舌,氣滯血瘀,導致放射野的微血管管壁出現腫脹,管腔狹窄或堵塞,影響患者的口腔黏膜的修復。此次研究中所用的中藥方劑中黨參、黃芪有補氣養陰的效果,生地黃可以清熱祛火、養陰生津;黨參、麥門冬、天花粉、白牛膝及赤芍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涼血解毒的功效,生甘草、地龍則有舒經通絡、補益氣陰的作用。因此,放療與中醫藥治療頭頸部腫瘤能降低患者放療后發生ROM和急性損傷的幾率。
綜上所述,采用放療與中醫藥聯合治療頭頸部腫瘤,能減輕患者放療后的不良反應,改善患者的預后,適合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