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452000)趙新躍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食管靜脈曲張患者204例,均符合《消化道靜脈曲張及出血的內鏡診斷和治療規范試行方案(2009年)》相關診斷標準;按照手術方法分組,各102例。對照組男55例,女47例;年齡43~74歲,平均(58.32±6.71)歲;Child-pugh分級:A級33例,B級48例,C級21例。觀察組男54例,女48例;年齡44~73歲,平均(58.72±6.39)歲;Child-pugh分級:A級32例,B級49例,C級21例。兩組性別、年齡、Child-pugh分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術前監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建立靜脈通路。①對照組行普通胃鏡套扎術治療,術前服用2%利多卡因凝膠麻醉喉部,胃鏡探查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部位、范圍,然后退出。胃鏡前端裝置Cook六連發套扎器,對每條膨出的曲張靜脈螺旋向上逐層多點套扎,套扎4~6環。各點套扎時應充分吸引,以保證徹底扎斷靜脈血流。若手術過程中有出血,立即在出血點下方進行套扎止血。套扎結束后退出胃鏡。②觀察組行無痛胃鏡套扎術治療,術前鼻導管吸氧2~4L/min,先靜注芬太尼0.2μg/kg,1 min后靜注丙泊酚2mg/kg,麻醉起效且患者呼吸平穩后進鏡,其他手術操作同對照組。術后1個月兩組均復查內鏡。
1.3 療效判定標準[1]無效:內鏡顯示靜脈曲張無明顯緩解或加重;有效:內鏡顯示曲張靜脈最大直徑縮小≥50%,無明顯紅色征;顯效:內鏡顯示曲張靜脈變為直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②術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08%(有效21例、顯效77例)較對照組86.27%(有效17例、顯效71例)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術中不良反應 兩組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觀察組9.80%較對照組45.10%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內鏡套扎術是防治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止血成功率高,并可有效緩解靜脈曲張。普通胃鏡套扎過程中,胃鏡會刺激患者食管、咽喉,導致食管括約肌處于緊張狀態,患者術中易出現惡心、嘔吐、嗆咳、躁動等反應,增加患者痛苦,且會干擾術者操作內鏡,最終影響手術效果。李興華等[2]報道顯示,無痛胃鏡應用于老年食管靜脈曲張治療,視野滿意度為87.9%,高于常規胃鏡的43.5%,且嗆咳、流涎等不良反應較少。本研究觀察組患者行無痛胃鏡套扎術治療,術前注射麻醉藥物,待麻醉起效后實施胃鏡套扎術,手術過程中患者處于無意識的放松狀態,較少產生惡心、嗆咳、躁動等不良反應,且術野清晰,有利于對曲張靜脈進行準確套扎,確保手術成功實施。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無痛胃鏡套扎術治療食管靜脈曲張患者,能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芬太尼聯合丙泊酚靜脈注射麻醉,芬太尼為強效阿片類藥物,靜注后1min起效,維持作用30min,丙泊酚為短效靜脈麻醉藥,約8min可從麻醉中恢復,不良反應較少[3]。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9.80%低于對照組45.10%(P<0.05),表明無痛胃鏡套扎術治療食管靜脈曲張患者,可顯著減少術中不良反應。

附表 兩組術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綜上所述,食管靜脈曲張患者采用無痛胃鏡套扎術治療,能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術中不良反應,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