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醫院(523770)陳雪蘭 朱春霞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娛樂活動的增加,作息不規律,以及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電腦、手機的輻射等等,很多孕婦的健康狀態顯著下降,加之飲食的不規律和不健康以及人們對孕期飲食的認識高度不夠,容易形成孕婦妊娠期營養過剩、特殊元素的缺乏等現象,嚴重影響母嬰健康及安全。根據胎兒的生長發育及生理變化等需要,在妊娠期內加強對孕婦的營養膳食指導必不可少[1]。為了研究孕期營養膳食指導對孕婦妊娠結局及新生兒狀況的影響,我院對60例來我院產科門診建立孕產婦檔案的孕婦進行營養膳食指導與觀察,現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來我院產科門診建立孕產婦檔案的60例孕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建立檔案的先后順序排號,用單雙號方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孕婦年齡22~31歲,平均年齡(25.7±3.4)歲,孕前平均體質量(51.2±4.2)kg,平均孕周(38.7±1.2)周。實驗組孕婦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6.3±4.1)歲,孕前平均體質量(50.8±5.6)kg,平均孕周(39.3±0.8)周。所選的孕婦均為單胎初產婦,無重體力勞動者,無煙酒等不良嗜好。兩組孕婦的年齡、體重、平均孕周等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孕婦常規給與產前檢查和孕期健康知識宣講,主要講解:孕期孕婦的個人衛生、胎教知識、膳食營養如何搭配搭配、運動等。實驗組孕婦在產前檢查和孕期健康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根據每名孕婦的不同情況給與營養膳食指導,具體方法:對每名孕婦的基本情況進行普查,記錄BMI,監測孕婦每日膳食情況,對每名孕婦按照《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標準結合孕婦每天食物所攝入的營養量,進行分析并制定方案[2][3]。由于不同孕周胎兒對營養的需求不同,而胎兒營養攝取是通過母體,所以對孕婦的營養攝取要根據孕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方案,并根據臨床需求的不同及時調整并補充孕婦及胎兒所需的各種營養要素。與此同時,對孕婦進行營養膳食專題教育,組織孕婦觀看營養健康專題片,讓孕婦之間互相交流經驗、談感情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孕婦的妊娠結局,包括分娩周數、產后出血情況、有無貧血、羊水多少、有無胎膜早破和胎兒窘迫;同時觀察新生兒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分別使用t檢驗和X2表示,差異明顯以P<0.05表示,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婦妊娠結局對比 實驗組孕婦貧血發生率和羊水過少情況以及剖宮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孕婦的分娩周數、產后出血、胎膜早破、胎兒窘迫的數量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1。
2.2 兩組新生兒狀況對比 實驗組巨大兒、低體質量兒的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新生兒窒息、畸形、死亡等發生率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2。
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明顯提高,人們對孕期的健康保健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妊娠及分娩對于每個婦女都是生命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孕婦的營養狀態,但是絕大部分的孕婦對妊娠期的健康保健認知水平普遍較低,存在盲目攝入營養以及缺乏運動等現象[4][5][6]。

附表1 兩組孕婦妊娠結局對比

附表2 兩組新生兒狀況對比
孕期營養膳食指導能有效地指導孕婦營養的均衡,并且根據孕周的不同、胎兒發育的不同需求及時調整補充營養以及微量元素的劑量,可以減少胎兒出生缺陷的發生率;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多吃就能保證營養的觀點上,而不注意補充所需的例如微量元素,這可能會導致胎兒出現先天發育不足現象;對于怕孕婦營養不良,一天吃數頓加之營養品同時也不運動導致孕婦營養過剩,胎兒在宮內發育加速,引起巨大兒等,不利于胎兒生長發育及健康。孕婦孕期的營養健康問題的解決辦法主要是開展孕期營養健康教育,具體辦法是首先對孕婦孕期營養知識進行普及,幫助孕婦認識到在孕期不良飲食習慣帶來的危害,加強孕期營養干預,從而改善孕婦的妊娠結局[7]。孕婦的營養狀態直接可以影響到胎兒的生長發育,孕婦的妊娠結局也跟此有相關性,只有各類食物比例搭配合理,各營養素才能更好的吸收和利用[8]。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新生兒中巨大兒、低體質量兒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實驗組剖宮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實驗組孕婦貧血及羊水過少發生幾率明顯降低,說明孕期營養膳食指導,適時補充孕婦及胎兒所需營養以及微量元素,能夠有效提高孕婦孕期營養狀態,從而使孕婦妊娠結局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對孕期合理的膳食指導有助于孕婦孕期營養的均衡,間接地控制胎兒的營養吸收,改善孕婦妊娠結局及新生兒狀況,值得繼續研究及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