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450053)王麗君 張素景 嚴愛敏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患者88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4例。兩組患者及家屬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對照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51~74歲,平均年齡(61.92±6.76)歲。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49~73歲,平均年齡(61.83±6.65)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依據腦卒中的常規護理流程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內容如下:加強病房巡視,注意患者病情變化,避免發生墜床等意外;做好基礎護理工作,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干燥。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心理干預及知識宣教。多與患者溝通,傾聽其主訴,了解患者的想法和護理需求,引導其運用正確的心態面對偏癱,教會患者調節情緒的方法,幫助其穩定情緒,利于康復工作的進行;講解腦卒中及其康復的相關知識,并介紹早期康復訓練的優勢,最大程度地爭取家屬支持,共同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促進患者康復。②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制定適宜患者的訓練計劃,同時告知患者及家屬訓練計劃的內容,使其做好心理準備,并進行相應指導,即臥床休息期可予以肌肉按摩、翻身,以防肌肉萎縮和壓瘡,注意按摩力度;病情平穩后可繼續肢體按摩,并協助患者進行四肢關節的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病情明顯好轉時可進行下床活動,訓練患者站立及行走等動作,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同時指導患者洗臉、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技能;告知患者及家屬訓練過程中如出現異常反應,應立即暫停訓練并告知醫護人員。
1.3 觀察指標 于干預前及干預2個月采用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MA)[1]評估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肢體功能越好。于干預前及干預2個月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2]評定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內容包含認知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工作狀況等內容,總分15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2個月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及QOL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及QOL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康復醫學為理論依據,通過采取科學的干預手段,以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減少或避免肌肉痙攣、廢用綜合征等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本研究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及QOL評分均較高,表明通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傳統的護理模式認為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應嚴格臥床休息,肢體制動。但這易對預后效果造成不良影響。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通過心理干預和知識宣教,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提升治療的主動性和依從性,利于患者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的恢復;通過按摩、翻身和被動運動,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通過主動運動和日常生活技能指導,能有效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減輕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改善生活質量。
附表 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對比(±s,分)

附表 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對比(±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FMA干預前 干預2個月 干對照組(n=44) 37.72±8.57 52.87±11.25* 52.27 QOL預前 干預2個月±8.39 71.64±12.74*觀察組(n=44) 37.83±8.66 70.54±11.33* 52.35±8.44 89.36±12.81*t 0.060 7.341 0.045 6.506 P>0.05 <0.05 >0.05 <0.05
綜上所述,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明顯提升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水平,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