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450053)張素景 嚴愛敏 王麗君
近年來腦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呈現下降趨勢,而致殘率卻居高不下。本研究主要探討循證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腦梗死患者,利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7例。觀察組男30例,女17例;年齡38~80歲,平均(60.14±9.03)歲。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39~78歲,平均(60.09±8.93)歲。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藥物支持、生活護理等常規護理干預,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循證護理干預,方法如下:(1)循證問題。針對患者所處的不同時期,明確循證問題,明確如何處理呼吸道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并發癥預防等問題;還應明確康復訓練措施等。(2)循證支持與評價。結合文獻的真實及科學性,篩選處最佳的循證護理方案。(3)循證應用。①基礎護理:密切關注患者意識及各項生命體征,并為患者實施翻身、叩背、清理呼吸道等干預;定期為患者翻身,避免出現壓瘡、肌肉痙攣等并發癥;加強營養支持,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②關節活動。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關節活動,由大關節開始,向小關節過渡,活動時需遵循循序漸進、速度適中的原則,每2~3d進行一次。③自主活動。指導患者進行主動或被動鍛煉,主要針對關節、肌肉等部位,主要包括按摩、站立、行走、上下樓梯等方式;④平衡鍛煉。指導患者進行平衡鍛煉,轉換不同的姿勢,保持平衡。⑤日常生活能力鍛煉。待患者病情好轉后,可進行洗臉、刷牙、進食、撿黃豆等訓練,動作需由易到難,力度由小到大,根據患者情況,每天鍛煉2~3次,每次30min左右,鍛煉過程中應給予患者鼓勵,提升其治療自信心。
1.3 觀察指標 神經功能利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判定,主要包括患者的語言、意識、感覺、視野、上下肢活動等方面,分數越低,代表神經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利用Barthel評分系統進行判定,總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采用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神經功能 護理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 護理后,兩組患者Barthel評分均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s,分)

附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n=47) 21.56±4.68 12.94±3.87 9.731 <0.05對照組(n=47) 21.73±4.81 16.69±4.25 5.383 <0.05 t 0.174 4.473 P>0.05 <0.05
附表2 兩組患者Barthel評分對比(±s,分)

附表2 兩組患者Barthel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n=47) 43.26±18.14 76.24±15.32 9.523 <0.05對照組(n=47) 42.87±18.05 64.58±14.83 6.371 <0.05 t 0.105 3.749 P>0.05 <0.05
腦梗死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若不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將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循證護理屬于近年來新興的護理模式,使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有依據可尋,護理人員通過將科研結論、護理經驗及患者需求相結合,并獲取實證,制定出最佳的護理方案。其具有實證性、系統性、科研性、全面性等特點,實踐意義較強,使護理工作更加規范,使護理質量達到更高水平,使患者的問題得到真實的解決。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吳淑苗[1]研究指出,循證護理模式可有效提升腦梗死患者康復訓練效果,改善預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徐秀[2]等研究指出,循證護理可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