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450014)張志娟
健康教育指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性、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疾病與健康知識教育活動,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和治療的配合度[1]。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有助提高患者對宣教知識的理解力和接受度。神經康復科患者有高齡化、病情復雜、病程漫長等特點,對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我科對100例患者展開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收效良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2017年6月,隨機選擇100例神經康復科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52例和對照組48例,包括男58例,女42例。年齡48~86歲。疾病類型:腦出血36例,多發(fā)性腔隙性腦梗32例,腦梗死2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4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對對照組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護理,措施如下。
1.2.1 護理小組的組建與培訓 通過匿名投票方式選舉6名優(yōu)秀護理工作人員,組建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護理小組,含組長一名,組員5名。組長負責對5名組員的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和考核,通過考核后方能上崗,同時由該小組編撰《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知識手札》作為宣教材料。

附表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疾病知識掌握度比較[例,%]
1.2.2 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護理小組臨床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家庭狀況及習慣愛好,做到態(tài)度和藹、神情關切,同時向患者介紹自己,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顧慮,積極交流,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1.2.3 心理健康教育 神經康復科患者由于遷延的病程和復雜的病情,加之老年人孤僻、自卑、猜疑的性格特點,常伴有煩躁、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這對患者的治療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2]。本次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中,心理教育先行,護理人員依據患者的性格特點和受教育程度不同采取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式,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鼓勵患者宣泄心中憂慮、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疾病,建立康復信心。
1.2.4 疾病知識宣教 根據患者疾病類型的不同分組,由專人負責宣講疾病的誘因、病因、發(fā)病癥狀、急救方法、治療方法、病程、用藥方法及副作用、康復訓練方法、護理方法、保健方法等相關知識。廣泛應用文字、書籍、視頻音像資料來加深患者的理解力和掌握度。引導患者建立利于病情康復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鼓勵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以促進病情康復[3]。
1.2.5 家屬的健康教育 神經康復科患者常需要家屬輔助進行康復訓練和護理,本次護理研究十分重視對家屬的健康教育。對家屬的輔助操作水平和護理能力進行宣教和培養(yǎng),使之在患者出院前能夠充分掌握相關知識以助患者進行家庭康復。
1.3 評價指標 用自制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進行調查,對所得數據進行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距具統(tǒng)計學意義。
如附表。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度和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者差距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醫(yī)療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往往也有對疾病預防及護理知識掌握的需要,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在護患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開展知識普及,有助于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是一種科學的護理方法。神經康復科患者病情復雜、并發(fā)癥多、治療難度大,患者承受巨大的生理及心理痛苦,對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的需求更迫切。
從本次研究結果看,觀察組患者在疾病知識掌握度和護理滿意度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規(guī)范化健康教育有助患者疾病知識的掌握、增進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