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院(450000)王明娟
1.1 一般資料 選取68例慢性胃潰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時間為2016年1月~2017年1月,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均為34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8∶16,平均年齡(46.30±1.50)歲,平均病程(3.22±1.24)年;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9∶15,平均年齡(47.23±1.10)歲,平均病程(3.58±1.90)年。對比兩組的臨床資料,發現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護理進行干預,觀察組則采取針對性的護理進行干預,具體如下:①生活護理:護理人員在為患者提供服務前,應詳細調查患者的病情、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以及用藥情況等,并根據調查的結果制定詳細的作息時間表,對于患者的進食時間、運動時間以及休息時間做好嚴格的規定,并要求患者配合執行,按時用藥與休息,以糾正其不良的生活作息。②飲食護理:為防止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癥,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干預,戒煙戒酒,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胃部的食物,日常的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并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制定飲食方案,以提高患者食欲。同時,患者每次進食不宜過飽,以免引起腹脹,并通過少食多餐的方式來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從而減輕胃部的負擔。③用藥護理: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進行用藥護理時,應詳細詢問患者不愿服藥的原因,并根據其內心想法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其明白按時用藥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以改善患者擔心與焦慮。同時,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每種藥的用法與用量,并要求家屬協助醫護人員監督患者用藥,以提高治療的效果。
附表 比較兩組的心理健康情況(±s,分)

附表 比較兩組的心理健康情況(±s,分)
組別 焦慮 抑郁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34例) 72.11±3.21 45.61±3.42 71.92±4.25 45.62±4.20對照組(34例) 72.55±3.82 65.25±8.25 70.55±4.10 63.21±4.68 t 0.22 8.44 0.29 6.91 P>0.05 <0.05 >0.05 <0.05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的焦慮程度進行評分,焦慮程度的輕、中、重分數分別為50~59分、60~69分、≥70分,分數的高低與焦慮程度的輕重成正比。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的抑郁程度進行評分,焦慮程度的輕、中、重分數分別為52~62分、63~73分、≥73分,分數的高低與焦慮程度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患者年齡、病程、心理健康情況等計量資料應以(±s)表示,并采用t對其進行比較,患者性別比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計數資料則采用卡方值X2進行比較,如P<0.05,則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的心理健康情況 兩組護理前后的焦慮與抑郁評分均有所改善。觀察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改善程度比對照組優,且P<0.05。見附表。
2.2 比較兩組的并發癥情況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8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35%,且P<0.05。
為提高護理的質量,護理人員在為慢性胃潰瘍患者提供護理服務之初,應詳細了解患者的個人情況,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表,并要求其依照作息表的相關規定進行鍛煉、飲食與休息,戒煙戒酒,從而改善以往不良的生活規律,以避免胃部發生進一步的損傷[1]。慢性潰瘍患者的病情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護理人員應對其飲食進行控制,減少高脂肪、高熱量、難消化以及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以免對胃部造成刺激,降低胃出血、胃穿孔等并發癥發生幾率[2]。同時,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來制定每天的菜譜,保證患者每日的營養攝入量,從而減輕食物對患者胃部的影響,防止病情發生惡化,并提高患者的食欲。對于不肯配合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此表示理解,并通過與患者聊天、談心等了解其內心的想法與需求,以改善其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同時,護理人員應要求家屬多關心患者,并協助院方監督患者用藥,從而提高其治療的積極性與配合度,以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焦慮與抑郁評分明顯比對照組優(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優,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慢性潰瘍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進行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使患者的病情往良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