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2中心醫院(467000)王艷 肖雪青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入院就診的78例重度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甲、乙兩組,每組各39例。甲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52~74(68.3±3.2)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4.6±1.3)年;乙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51~76(68.5±3.2)歲;病程4個月~9年,平均(4.9±1.2)年。
1.2 方法 甲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患者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乙組采用循證護理,具體包括:①對癥護理:術后針對患者膝關節疼痛的情況,可采用透明質酸治療,透明質酸在關節腔內可形成網狀保護結構,支持關節腔內的潤滑液流動,緩解關節運動摩擦時產生的疼痛感。對于重度膝關節炎患者,可采用甾體類激素曲安奈德,或采用鹽酸利多卡局麻,以達到消炎止痛,減輕患者膝關節疼痛的效果。②有氧運動干預:患者可采用柔和、緩慢具有治療性和趣味性的運動方式,如:游泳、散步、太極拳等。在屈膝、伸膝、抬腿時動作要緩慢,在增加膝關節周圍肌群力量,保證關節軟組織韌性與穩定性的同時,避免對膝關節功能造成損傷。③早期功能鍛煉:術后早期進行功能康復鍛煉,2次/d,30min/次,持續鍛煉2周。在進行腿部肌力鍛煉時,取仰臥位,下肢直腿抬高約45°,每次5~15s。下肢屈膝屈髖鍛煉,腳跟靠近臀部,緩慢伸直。屈曲膝關節鍛煉,腳跟與臀部接觸后再緩慢伸直膝關節,每次5~10個。
1.3 觀察指標 膝關節疼痛評價:重度疼痛且無法忍受為5分;中度疼痛、能忍受且但影響日常生活為3分;輕度疼痛,可忍受且不影響日常生活為1分,無疼痛為0分。膝關節功能評價:膝關節嚴重受限,無法單獨活動為5分;膝關節功能受限,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為3分;膝關節功能輕微受限,不影響日常生活為1分;膝關節功能正常為0分。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調查問卷測評,滿分100分,低于80分為不滿意;80~89分為基本滿意;90~94分為滿意;95~100分為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采用SPSS22.0分析,計數與計量數據用(n,%)和(±s)表示,組間檢驗用x2和t表示,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膝關節疼痛及日常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膝關節疼痛評分與日常功能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乙組護理后的上述觀察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優于甲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乙組的護理滿意度97.1%(33/39)明顯高于甲組82.4%(28/39),組內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膝關節疼痛及日常功能評分對比(n,%)
循證護理能使臨床護理有理有據,有證可循,可以避免護理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觀性,能夠制定客觀、實用又可靠有效的護理計劃,為患者提供更理想的護理服務[1][2]。本次研究以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為試驗對象,觀察患者護理前后的膝關節疼痛功能與日常功能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狀況,結果顯示,乙組護理后的膝關節疼痛評分和日常功能評分明顯低于甲組,但其護理滿意度卻明顯高于甲組,表明采用循證護理干預,能有效減輕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感,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主要原因在于循證護理強調能明確護理過程中的不同問題,對此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評估,制定相應的適合不同患者的個性化護理計劃,在早期針對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情況,采用消炎鎮痛性藥物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并給予患者科學的膝關節功能鍛煉和有氧運動指導,提高患者的膝關節耐受度,增強關節穩定性,降低關節扭傷的幾率,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從而起到減輕膝關節疼痛功能評分的作用。
綜上所述,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干預,能緩解患者的膝關節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護理質量和日常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的身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