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463000)常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間于本院分娩的產婦84例,利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觀察組年齡20~39歲,平均(29.62±5.49)歲;孕周37~41周,平均(39.34±1.15)周。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29.47±5.32)歲;孕周37~40周,平均(39.06±0.82)周。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簡單健康宣教、指導訓練盆底肌等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認知干預。向產婦詳細講解產后盆底肌的變化情況、盆底肌功能損傷及盆底肌康復等相關知識,告知其盆底肌康復的重要性,并向其講解產褥期保健相關知識,加強陰部護理,避免采用盆浴,嚴禁長時間進行蹲、坐、負重等活動,避免使負壓增加,還需禁止性生活2個月;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及時與產婦進行交流,了解其具體的心理狀況,并根據不同產婦的心理狀況采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產婦提出問題時,及時給予解答,幫助其調整心態,積極參與到盆底肌訓練當中;③生活干預。叮囑產婦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并指導母乳喂養等相關知識,使其融入到親子的環境中,從而緩解其負面心理;④飲食護理。叮囑產婦飲食清淡,避免進食咖啡、濃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⑤盆底肌康復訓練。順產產婦與剖宮產產婦訓練時間分別為產后2d和產后5d,訓練方法如下:產婦保持平躺,雙下肢保持屈曲并分開,主動收縮尿道與肛門,保持10s,待盆底肌出現上提感后放松,每次做30次,每天進行3~5次。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①分別于護理前后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判定產婦心理狀況,分值以50分為界,分值越高,代表心理狀況越差;②盆底康復情況:產后42d入院復查盆底肌張力判斷產婦盆底康復情況,方法為手測肌力法,根據醫生口令收縮陰道,詳細記錄收縮持續時間及連續完成的次數,對肌力進行評級,分為0~Ⅴ級,其中0級:無肌力;Ⅰ級:無肌肉震顫;Ⅱ級:非震動弱肌力;Ⅲ級:中等肌力;Ⅳ級:抓住及吸進肌力較強;Ⅴ級:可牢牢抓住并有頂舉感的肌力。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s”表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SAS、SDS評分對比(±s,分)

附表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SAS、SDS評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t P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n=42) 56.84±9.68 39.62±5.75 9.912 <0.05 55.78±9.26 40.35±7.72 8.295 <0.05對照組(n=42) 57.23±10.04 48.43±6.79 4.705 <0.05 55.34±9.07 48.92±8.39 3.368 <0.05 t 0.181 6.417 0.22 4.871 P>0.05 <0.05 >0.05 <0.05
2.1 心理狀況 護理后,兩組產婦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盆底康復情況 觀察組0級和Ⅰ級0例,Ⅱ級4例,Ⅲ級13例,Ⅳ級14例,Ⅴ級11例;對照組0級0例,Ⅰ級2例,Ⅱ級9例,Ⅲ級14例,Ⅳ級11例,Ⅴ級6例;觀察組盆底肌力情況較對照組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產婦產后發生盆底肌功能障礙后,產婦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下腹部不適、盆底臟器脫垂等并發癥,對產婦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在降低盆底肌功能障礙中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心理狀況及盆底康復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表明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產婦產后心理狀況及盆底康復的影響顯著。針對性護理主要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通過對其進行認知干預、心理疏導、生活干預、飲食護理及盆底肌康復護理,可有效提升產婦認知,使其意識到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有效的心理疏導,可使產婦消除負面情緒,提升產后恢復自信心,使其積極參與到產后康復訓練當中,進而促進盆底康復[1]。黃麗霞[2]等研究指出,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產婦產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復,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產婦產后心理狀況,促進盆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