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三人民醫院(473000)申文栓
膽結石是臨床常見病之一,其發病率在近年來表現出明顯升高的趨勢,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與感染、膽汁停滯、飲食等存在直接性關聯。本病在發病初期并無典型癥狀表現,病程較長,患者對病情發展重視度不高,極易出現風險較高的并發癥,使治療和治愈難度明顯增強。早發現、早治療對提高膽結石臨床療效和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與革新,其已成為臨床治療膽結石的首選,其中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最為普遍。本文選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數字表法的分組方法分為對照組(n=50)和治療組(n=50)兩組。對照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齡20~68歲,平均(47.3±8.1)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2.7±0.6)年;其中多發結石21例,單發結石29例;治療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齡19~69歲,平均(46.2±8.0)歲;病程5個月~6年,平均(2.9±0.5)年;其中多發結石20例,單發結石30例。在一般資料對比上,兩組間表現出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予以比較。
1.2 方法 治療組予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操作方法:術前12h禁食,術前6h禁飲,通過B超檢查對膽囊位置進行明確,選擇頭高腳低仰臥位,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利用氣腹針進行穿刺并對CO2氣腹進行創建,將腹壓維持在12~14mmHg范圍內。通過三孔法完成手術操作,經腹腔鏡對腹腔個重要臟器進行探查,分離處理膽囊粘連位置,對膽囊三角進行解剖,分離膽囊和膽囊動脈,使用鈦夾夾閉后進行直接切斷處理,利用電鉤切除膽囊。術后采用濃度為0.9%氯化鈉注射液對腹腔進行沖洗。對照組予以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操作方法:術前禁食、禁飲及探查膽囊位置等與治療組相同。實施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于右上腹經右肋緣或腹直肌作手術切口,對膽囊和臟器進行隔離。充分線路膽囊和膽囊三角后,對膽囊三角進行解剖,對膽囊動脈和膽囊進行分離,采用絲線進行結扎處理后直接予以切斷,使用電刀將膽囊切除,術后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沖洗。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②并發癥:常見類型為腎功能不全、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2.0統計處理得到的數據,手術相關指標以(±s)描述,對比開展t檢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描述,對比開展x2檢驗,P<0.05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展開比較 對照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長于治療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對照組,組間具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見附表1。
2.2 對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展開比較 治療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0%,將其與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4.0%進行比較,對照組顯著高于治療組,兩組之間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附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肛門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對照組(n=50) 88.07±17.03 134.59±12.08 42.51±7.16 8.53±2.40治療組(n=50) 51.09±7.04 55.05±9.05 17.36±4.60 7.12±1.31 t 14.1898 37.2620 20.8966 3.6464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3

附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膽結石作為臨床十分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之一,其主要是因為膽道系統解剖生理結構發生異常改變后導致的膽道疾病,其中最為多見的是膽固醇結石,不及時治療或選擇的治療方法不恰當,會增加黃疸、胰腺炎、膽管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危險[2]。就目前而言,臨床主要采用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法治療膽結石,前者主要包括中藥治療、滾石治療和碎石治療等,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控制病情發展,但對于結石直徑在0.5mm以上或保守治理好無效的患者,手術治療依然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案[3]。
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傳統開腹手術和微創手術兩種,其中傳統開腹手術已經被臨床大量實踐證實具有創傷大、并發癥發生率高、術后恢復慢、住院時間長等缺點,臨床推廣使用具有限制性。而微創手術作為臨床治療該疾病的首選方案,相比于傳統開腹手術,其優勢主要體現在:①可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對病灶部位進行確定;②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利用腹腔鏡直視作用進行相關操作,可簡化操作步驟,減少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③術后無明顯并發癥,因為此項手術是在封閉的腹腔中進行的,無需暴露各重要臟器于空氣中,從而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危險[4][5]。相關文獻報道[6],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疾病,可在顯著縮短手術耗時的同時促使患者快速恢復健康,且其作為微創術式的代表,可確保手術切口美觀性,患者接受度較高。在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這與相關研究學者的報道結論基本一致。分析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后可知,手術治療膽結石術后常見并發癥主要為切口感染、膽管受損等,而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需要嚴格按照規范流程進行各項操作,發現膽管損傷等不良情況出現時,及時進行引流,術后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待無任何膽汁液體流出后予以B超檢查,確定腹腔與膈下無任何積液殘存時,將引流管拔除。術后合理選擇和應用抗生素抗感染,及時更換輔料,以免發生術后感染等不良情況,促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回歸正常生活和社會[7]。
綜合上述分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效果確切,可顯著減少并發癥,促進術后恢復,同時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等優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