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波 林子雅
在幾百米的高空俯瞰,這是一片片色彩斑斕的花海,紅黃藍綠,密集地綻放著,美好到令人窒息。隨著無人機的鏡頭拉近,再拉近,上帝視角逐漸轉向人類視角,你終于看清了,這是無數輛自行車,混亂地堆積在一起,車身經過擠壓,變得扭曲和猙獰,觸目驚心。
這些花海,被人叫做共享單車墳場。2017年以來,墳場頻繁出現在各大城市,在偏遠的郊區,在城鄉結合部,甚至隱藏在鬧市區的某個停車場。攝影師吳國勇用了大半年的時間,跑遍了20個城市,拍下了30多個墳場。
吳國勇還原了這些墳場的壯麗,對他來說,這種表面的美麗,內核是一個隱喻,是資本野蠻生長開出來的花朵。
四月初的南京,天氣陡然熱了起來,的士司機載著吳國勇和他的無人機,跑遍了大半個城市,也沒找到那三個墳場。吳國勇有些失落和焦慮。
吳國勇是一名深圳的攝影師。2018年3月份,小藍單車走向了命運的終點,電視新聞里,吳國勇看見鏡頭從一處單車堆積場一掃而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他的無人機在龍崗升起來,終于拍下這座“墳場”時,藍色的畫面給了他前所未有的震撼。
從此,他跟共享單車較上勁了。吳國勇先是托城管部門的朋友打聽,對方嚴詞拒絕了。給摩拜和ofo等企業去了很多郵件和電話,也一無所獲。最后還是網絡給了他幫助。但要在這些雜亂的信息里追蹤那些失蹤自行車,找到隨時會不知所終的墳場,絕非易事。
尋找,是最耗費精力和時間的工作。
南京之行眼看著要撲空了,的士上,吳國勇嘆著氣,熱心的司機也幫著打聽,最后在乒乓球圈子找到了一位做城管的球友,事情有了轉機。按照這條線索,司機把吳國勇帶到江寧區一處熱鬧的路段。
墳場原來隱藏在鬧市的停車場里,無人機升起來,鏡頭里可以看到,停車場已經完全被共享單車堆滿,只有邊角零星的位置屬于原來的主人—汽車。
除了尋找的困難,拍攝也不容易。這些堆積場大多有人看守,每每會遇到驅趕,但吳國勇摸索出經驗來,看見圍墻,大門,和看守者,基本可以確定了。于是他換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走上去,探頭探腦,看管者走出來制止時,他心里更加有底了,轉身就走,找個僻靜的角落,悄悄升起無人機。
一般一個小時基本可以搞定照片、視頻和VR的拍攝。
不過被抓的事情發生了。5月份,他在廈門同安一座工業園里拍攝。 拍攝正著迷,兩個人沖過來,把吳國勇摁住,抓進了一間屋子。55歲的攝影師哀求,說自己只是攝影愛好者,對方厲聲道,“那么漂亮的鼓浪嶼你不去拍!”
廈門同安這座墳場占地面積小,但規模卻是所有拍攝中最大的,堆積著十余萬輛單車,最多時,甚至可能有二十萬輛。遠遠看去,高聳的車山,像一團團簇擁的花朵。
吳國勇還在上海拍過占地面積最大的墳場,那是浦東的一片荒地,同樣高達10萬輛,在上海這樣的地段,可以說是全國最貴的墳場了。
這些現代技術造就的奇觀隱秘難尋,又變動不居。仿佛一夜之間就會消失。在武漢一個城鄉結合部,吳國勇在一個文化廣場上找到了一個巨大的墳場。廣場是附近居民唱戲、跳舞的場所,但被車海淹沒,只剩一個涼亭裸露在外面。
第二次去武漢時,廣場恢復了原貌,人們照常唱戲、跳舞,3萬輛自行車不知去向,仿佛不曾存在過。
也是因為這樣,吳國勇的拍攝是反復進行的。武漢他去了四次,北京上海杭州去過五次。每次都不斷有新的墳場出現,舊的墳場消失,小的墳場擴張。
半年來,吳國勇在全國范圍里追逐這些流動的“風景”,給那些無處安放的自行車,拍下一張又一張壯美照片。迄今為止,他拍了30多個墳場,作品形態有照片、視頻,還有VR。
他給這組作品起名叫“無處安放”,準確概括著共享單車們的命運。
吳國勇把墳場拍成了綺麗的花海,那是一個烏托邦的美好象征,給人無限幻想。這種視覺形式之下,卻是不堪的、觸目驚心的現實。
對他來說,這樣的視覺構建,是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所說的“刺點”。墳場上開出的美麗花海,刺透了底下資本瘋狂擴張的可憎面目。
吳國勇曾在一篇報道中,看到運維人員描述ofo和摩拜在北京王府井搶奪地盤的生動景象,“我把你的車扔到一旁,你回頭又把我的車扔掉。”
共享單車的浪潮幾乎是一夜之間席卷而來,紅橙黃綠青藍紫,各色共享單車,紛紛發起了街頭占領行動,開啟了共享經濟的新紀元。
25個品牌的混亂戰局里,不斷有人倒下,但這并沒有阻擋資本的持續入局。2018年年初,摩拜、ofo和哈羅還在汲取熱錢,三家單車的總融資已經超過20億美元。
從2015年5月第一輛ofo現身北大,到2018年的6月,共享單車在全球已經投放了2700萬輛。
2700萬輛共享單車涌向大城市,涌向本來就擁擠的路段,嚴重擠占了公共空間。資本擴張和瘋狂投放沒有約束,等意識到問題存在時,已經管不過來了。
去年8月,最先是上海叫停了投放。深圳、廣州等城市緊隨其后。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彼時已經有178萬輛自行車占領了街道,但根據上海自行車行業協會,50萬量,足夠滿足市民出行需求了。
禁投令剛來,清理行動就開始了。3個月后的上海,50萬輛自行車消失在街頭。
它們去了哪里?就在吳國勇所追蹤的墳場里。
媒體報道中,墳場的單車大多是違規停放和廢舊清退。不過吳國勇半年走訪發現,事實并非如此,違規停放只是理由之一。主要目的還是減量。
墳場便是這樣形成的。
吳國勇對廈門有很深刻的印象。墳場是在島外,但十多萬單車全部來自廈門本島。廈門島只有130平方公里,還有橫貫南北的山地,但這座島上卻投放了37萬輛共享單車。去年下半年,廈門市政府開啟了清理行動,要清除島上一半的單車。
每天,有1000多輛單車被運往同安的墳場。很快,十多萬車輛在這里壘砌了10多米高的山,各家單車顏色混雜,彼此擠壓。一塊燙手山芋,誰也不愿意動。
7月份,吳國勇第二次來到廈門,已經有工人和吊車開始分揀,把顏色雜亂的單車分了類,最終由各企業領回去。
墳場大多是臨時用地,隨時需要轉移和清理。不過,事情沒那么順利。政府和企業往往會經歷博弈,最終才妥協。
寶山區大場鎮南大路的一座廢棄場地里,單車雜亂地堆成了一座座小山,3萬多輛,大多是摩拜的單車。扣得久了,管理成本巨大,有關部門想找企業來認領,但企業一直不予理睬。大場鎮決定對共享單車進行拆解。
很快,摩拜報了警。
在杭州,城管部門把多余的共享單車堆放在集體用地上,占用了村里土地,政府通知共享單車公司,再不領回就要處理掉,對方不予理睬。政府開始處理后的第二天,共享單車企業才找上門來。
吳國勇趕過去的時候,剛好看見企業把車清理走。
“這是資本、社會和政府之間的無奈博弈。” 拍攝過程中,吳國勇不止一次地感受到多余共享單車的糾結命運。
吳國勇感覺到,下半年以來,新墳場沒那么密集了。不過,共享單車的命運才拉開序幕。
據《財經》雜志報道,到2020年,中國將有至少1000萬輛共享單車報廢,不僅占用大量公共空間和土地資源,還將產生至少16萬噸的固體廢物。
盡管報廢高峰還沒到,但這股數量巨大的報廢潮即將開始了。
但是現在,廢舊共享單車的處理,還很混亂, 小打小鬧。
“全新自行車,本來要做共享單車,但是中間出了點問題,現低價處理!量大價格更優惠!”來自山東青島的一位賣家在二手交易市場“閑魚”掛出售賣信息。照片顯示的是已于去年倒閉的“酷騎單車”,車身的標志被白色泡沫棒遮擋著。賣家稱,自提售賣180元,包郵則多加60元。其實,類似這樣的信息在二手網站上并不鮮見,品牌涉及酷騎、小鳴、小藍等,賣家表示可挑選、可改裝、包開鎖。
較新的廢棄共享單車被按輛出售,報廢或無主共享單車則被拆成零部件售賣:內置鋰電池按電壓、容量賣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車座19元一個;車鎖可達300元一個;減速電機馬達等其他零部件也在售賣之列。
但相比起共享單車被批量銷往東北和出口海外,在二手交易網站的售賣可以說是“小打小鬧”了。通常而言,被共享單車欠錢的供應商手里有車,其手里積壓的配件,還未來得及組裝成整車就已經派不上用場。據《財經天下周刊》此前報道,從中看到商機的一部分供應商把配件重新組裝,賣到東北和縣級以下鄉鎮這些沒有共享單車的地方,“天天幾百輛、幾百輛地發貨,因為便宜,改個貼花就能當作新的賣。”廢舊共享單車偶爾也被出口到俄羅斯和東南亞一帶,轉手的中間商每輛單車可賺取5~10元加價。
透過這些中間商,墳場上的共享單車得以投胎轉世,但這終究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據統計,一輛共享單車約20公斤,約由坐墊、輪胎、框架、車輪、鏈條、電子鎖等25個部件和150個零部件組成,材質包括金屬、橡膠、塑料、鋁等,共享單車整車95%以上的材料都可以重新再利用。
2017年5月,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與摩拜達成了合作,前者將為共享單車提供批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再生化的處理方案。同時,哈羅單車、ofo也是這個再生能源研究公司的合作方之一。
但實際上,共享單車回收的活兒“利潤薄,不劃算”。據此前《科技日報》報道,從2017年以來,廢鋼鐵、車架子等共享單車主要材料的回收價格僅為0.9元—1.1元/公斤。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企業若是回收廢棄單車,整車拆卸工序復雜,加上搬運維修費、日常人力成本費等,投入甚至比一輛新車的成本更高。
對政府管理而言,共享單車的處理問題也是一件頭疼的事。廣州市交委交通治理處副處長羅良鑫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列舉了廣州市交委提出的幾個處理方案,但仍面臨爭議:從廢舊閑置單車影響市容執法的思路探討,但是否影響市容,沒有界定標準;把這些單車當作垃圾處理也存在爭議;把單車當作拾遺物交到交警部門,存放過一段時間就可以處理,但共享單車是否能當作拾遺物的認定也令人質疑。
吳國勇的拍攝還在繼續, 他自己也時常騎共享單車。它被調侃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吳國勇相信,這種模式和技術的創新者,的確曾懷有一個改進社會的美好想象。
不過,拍攝半年下來,他看到的,是資本如何野蠻生長,如何將一個烏托邦的理想,變成一個恐怖的存在,而問題還將要持續下去。
作為藝術作品,《無處安放》不局限于某個領域,吳國勇覺得,影像的背后,還有更多的解讀。
美麗的花海,扭曲的物理奇觀,資本可以在任何領域和角落里瘋狂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