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大學何志毅教授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城市對企業家的敬意——訪大阪企業家博物館》的文章 ,并提出了創辦“中國企業博物館”的設想。就在這一年,無錫市錫山區開始籌建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在國家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8月舉行了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奠基儀式。該館是無錫市委、市政府明確的市“十一五”文化建設重點工程,被列入《無錫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行動綱要》,于2010年7月28日正式向廣大市民免費開放。
1956年,在無錫市錫山區東亭鄉春雷村,由當地村委會自發組建的“東亭春雷造船廠”是中國最早創辦的鄉鎮企業之一。此后不久,該村周邊地區陸續出現了一批集體企業,東亭鄉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工業鄉”,并得到當時農業部的肯定,成為中國經濟“蘇南模式”產生的始源。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鄉鎮企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無錫也一次次站在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的前沿,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高速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夢想與現實交織的時代,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和迅速發展,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工業化之路,它不僅極大地改換了城鄉二元結構的舊貌,改寫了中國經濟版圖,增強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活力,而且留下了屬于本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春雷造船廠舊址現存船塢五座,呈東西走向,總長約70米。大部分是根據當時的生產場景復原的,這些船塢都是當時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筑,作為鄉鎮企業萌芽的印證,它真實反映了上世紀50年代的時代特征,是重要的20世紀工業遺產,于2011年12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為4.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主展館面積4570平方米。展館內分為序廳、成就館、歷程館、區域館和無錫館五部分,展館內部用各類展品、富有創意的雕塑、先進的多媒體互動等多種形式,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和文字記錄,展示了中國鄉鎮企業風雨兼程、星火燎原、勇立潮頭的發展歷史和成功經驗,以及我國鄉鎮企業半個世紀以來經歷的種種風雨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博物館中收錄的企業家有江蘇華西集團原董事長、華西黨委、村委企業總辦主任吳仁寶老書記(已經去世);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萬向集團的魯冠球先生(已經去世);紅豆集團的創始人周耀庭先生等。
一只拿著金鑰匙的巨手的雕塑——啟動大地,記錄了從“草根工業”曲折起步,歷經借機擴張、夾縫求生、異軍突起、調整提高、高潮再起、全面改革,直至融入大潮的風云人物和他們背后的企業故事。
1984年中央四號文件,正式將社隊企業更名為鄉鎮企業;1996年《鄉鎮企業法出臺》;
2008年中國鄉鎮企業高峰論壇在無錫的錫山召開;
……
今天鄉鎮企業這個名詞已經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線,很多企業或已消失,但諸如紅豆、華西等一大批企業則通過自身不斷轉型,依然活躍在社會、經濟的舞臺上,并繼續創造著新的奇跡。
鄉鎮企業創業初期,曾經有一句流播很廣的話,形象地概括了其艱難創業的過程和堅韌的品質,弘揚的“四千四萬”精神,“踏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鄉鎮企業從創業艱辛到成就輝煌,再一次驗證了“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偉大道理。展廳里的每一面雕塑墻都代表著一句話。四千四萬精神,是能夠感動現代人的,讓現代人重溫當時商海創業的驚心動魄,這種不怕吃苦、不怕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對于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博物館并不意味一個事物的歷史終結,恰恰相反,她正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出臺,2018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個體勞動者第五次代表大會強調: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作用,堅守實體經濟落實高質量發展。坐落在無錫錫山區的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是“一座城市對鄉鎮企業、企業家的敬意”,是對一個時代的敬仰。
未來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應該深入思考其功能和定位,首先要更新展陳內容,增加體驗和互動,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研學基地;其次要與周邊的環境融合,嘗試推動“城市工業遺址”聯盟平臺;最重要的是通過與專家學者合作深入研究一代代東方企業家的思想和企業家的精神,開發教學體系,將博物館逐步提升為創業者、企業家提升自我、精神重塑的精神家園。
王波博士系《企業博物館》作者、世界企業博物館傳承計劃總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