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 李莉
【摘要】本文針對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應用,結合理論實踐,在簡要闡述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應有水利信息化重要性的基礎上, 分析來目前我國防汛抗旱信息化應用現狀,并提出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應用。得出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應用水利信息化相關技術, 是提高水防汛抗旱減災能力和工作效率關鍵的結論,希望對相關單位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工作;重要性;應用
引言:
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基礎工程,進行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信息化技術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水利信息化日趨完善,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我國對此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因此,本文基于理論實踐,對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應用做了如下分析。
1、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應用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高防洪抗旱的預警能力
自然災害對一個地區(qū)社會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有嚴重影響,如果缺乏一個及時有效的預警機制,勢必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某地區(qū)在2017年7月~9月發(fā)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受災人群高6.42萬人,造成12人死亡,失蹤3人,當地政府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200多人,農作物受災面積0.94萬公頃,導致農作物絕收645.14公頃,900多間房子發(fā)生不同程度損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4億元,如果把水利信息化技術融入到防洪抗旱,可大幅度提升低于洪水的能力,從而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1.2提升人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就目前防汛抗旱工作而言,水利部門相關人員需要積極轉變工作思路,通過應用各項信息技術來提升防汛抗旱的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信息化技術支持下,可大幅度提升防汛抗旱信息化管理和工作的范圍,從而提升防汛抗旱減災的能力:第二,通過各項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幅度提升各項洪澇災害信息的獲取能力,提高自然災害應對能力,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2、目前我國防汛抗旱信息化應用現狀分析
2.1信息化覆蓋范圍有限
根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17年年底,我國約70%以上的水利部門都已經形成了初步網路覆蓋,但水利部門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對網絡的速度和穩(wěn)定性有很高的要求,在汛期可以當地河流的實時流量和能夠容納的最大水流量進行全方位監(jiān)測。但就目前應用現狀而言,信息化的覆蓋面積還比較小,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工作人員難以進行有效科學的評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加大了人們對洪水災害的危險性,需要進一步擴大信息化覆蓋范圍,才能有效滿足目前防汛抗旱工作相關需求。
2.2缺乏專業(yè)數據庫信息的建設和應用
洪澇災有具有不確定性,而且發(fā)生的頻率也比較高。傳統(tǒng)防汛抗旱工作缺乏統(tǒng)計和總結,并沒有把之前發(fā)生過程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分析,也沒有建立的信息數據庫,導致水利工程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沒有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在面對災情險情經常發(fā)生不知所措和盲目制定應對方案的問題,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和目的,而且還會大幅度浪費資源。同時在數據庫中水利資源各項信息更新不及時、搶險救災知識不完善等,很大程度限制了防汛抗旱工作水平的提升。
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3.1綜合信息采集傳輸系統(tǒng)的應用
防汛抗旱工作具有很強大的專業(yè)性和系統(tǒng)性,傳統(tǒng)單一的信息采集系統(tǒng)體系,很難滿足實際需求,需要在目前現有的信息采集系統(tǒng)的基礎上,建立更加科學完善的綜合信息采集傳輸系統(tǒng),在監(jiān)測強降雨等自然災害天氣時,應用探索氣象雷達,并結合山洪災害防治開展相關工作,可大幅度提升降雨監(jiān)測的密度和精度,以滿足洪水預報精度的需求。同時還要推動遠程視頻監(jiān)控技術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具體應用,以便為相關工作方案的制定和決策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支持。同時還要強化航天遙感技術在當地旱情監(jiān)測中的具體應用,從而為防汛抗旱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3.2建立多目標的聯合調動系統(tǒng)
在信息化和大數據的背景下,對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多目標的聯合調動系統(tǒng)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可建立起防洪、發(fā)電、供水、環(huán)境保護等多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管理系統(tǒng),從而有效發(fā)揮水庫的綜合效益,避免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發(fā)生上下游水庫蓄水泄洪的矛盾,以保證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工程,為當地社會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還要充分結合區(qū)域水文氣象,綜合分析目前防水、發(fā)電、供水等方面的實際需求,逐步構建以水庫為核心的干支流水庫群多目標聯合調度模式和模型,才能促使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3.3構建完善的抗旱知識管理體系
在信息化大環(huán)境的背景下,信息資源的完善性對防汛抗旱各項工作能否順利開展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在現有信息資源的基礎上,不但完善防洪工程、防汛抗旱物資準備工作,建立防汛抗旱數據庫,為后期相關方案和方法制定提供參考依據。加大推進防洪工程圖、風險圖、基礎地理圖的建設,及時總結相關經驗,不斷完善豐富防汛抗旱信息資源。大量實例表明,防汛抗旱工具就有很強的經驗性,充分滿足防汛抗旱工作的具體要求,就必須構建起一套科學完善的防汛抗旱知識管理體系,通過對這些資源和數據的共享,就可以大幅度提升防汛抗旱工作效率,反應能力和工作效率,實現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理論實踐,深入分析了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具體應用,分析實例表明,信息化技術愈發(fā)完善,將其應用在防汛抗旱工作中,能夠更好的服務于防汛抗旱工作中。
參考文獻:
[1]梁繼烈.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 建材與裝飾, 2016(29).
[2]趙志文, 陳鵬.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 智能城市, 2017(4):191-191.
[3]陳光磊, 姚朋.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 工程技術:全文版, 2016(5):00199-0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