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將生產、生活、生態與農業、加工業、服務業有機結合,對于改善農村面貌,改善農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打造田園綜合體有利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城鄉一體化,推動精準扶貧,實現鄉村振興。
一、田園綜合體的基本含義
田園綜合體在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被首次提出,文件中提到:“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田園綜合體不是孤立的旅游度假區,田園綜合體的核心產業是農業,是通過培育特色農業,展現農村風情,使游客體驗農村生活以獲得收益,絕不是開發房地產、建設私人莊園會所,而是與當地村民生產生活區域相融合的一個小鎮,通過“三生”,即生產、生活、生態,“三產”,即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形成農業+文旅+地產的復合發展模式,是特色小鎮的升級版。田園綜合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讓農民增收、農村增美、農業增效,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田園綜合體將一二三次產業融合,引入現代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創業園,延長產業鏈。升級產品供給和土地開發模式,由單純農產品供給向綜合休閑產品體驗式產品轉變,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要求。
田園綜合體目前主要有三種開發類型。一是以第一產業農林為主,主要發展苗木種植和觀光,如荷蘭的阿斯米爾,以專門的郁金香種植基地聞名。二是以第二產業農產類為主,主要開發特色農產品和高端度假,如云南的柏聯普洱茶莊園,形成獨特的茶文化。三是以第三產業主題旅游為主,主要開發休閑觀光旅游,如臺灣的田園主題樂園綠世界,重點開發產品的娛樂性。
二、田園綜合體的理論內涵
(一)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目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糧食過剩,一方面優質的農產品供給短缺。我國農業受到生產成本不斷提升,農產品價格“天花板”不斷下調的“雙板擠壓”,使農民利潤增長乏力,受資源環境“紅燈”、補貼政策“黃燈”的“雙燈限行”。開發田園綜合體,將單純的農產品供給,轉為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三產結合,能夠有效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益。通過開發項目帶動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通過高附加值、高科技現代農業項目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由主要依靠土地資源向全要素發展,將傳統農業與旅游業將結合,由供給單一的農產品向供給風景、供給生態、供給綠色、供給文化等方面轉變,通過發展農事體驗、循環農業、創意農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二)推動城鄉一體化
城鄉二元結構一直制約著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城鄉一體化。構建田園綜合體對于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村開發田園綜合體全套產業體系,引入工業和服務業,即引入了市場經濟的模式和思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農業增效。同時,田園綜合體使農村的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并消化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使農民增收。另外,構建田園綜合體勢必將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使農村增美,縮小城鄉間差距。
(三)推動精準扶貧,實現鄉村振興
田園綜合體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根植于農村,充分挖掘農村自身特色,開發與之相關的產業,保證了田園綜合體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圍繞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鄉村和產業,突出農業的產業融合、輻射帶動功能,按照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區為開發單元,全面完善基礎設施,全域統籌開發。以農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建設管理,保障原住農民的參與權和受益權。
田園綜合體“姓農為農”,這是建設田園綜合體必須堅持的根本宗旨。在建設田園綜合體過程中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最大化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實現農民共同富裕作為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農民時刻感受到是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努力奮斗,激發農民的內生性動力。通過構建股份合作、財政資金股權量化等模式,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增加其財產性收入;通過讓農民融入到田園綜合體的產業鏈條中,帶動農民就業增加其工資性收入;通過鼓勵農民以創業者和經營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到田園綜合體中,開辦手工作坊和民宿等方式增加其經營性收入。(作者單位為中共遼陽市委黨校)
作者簡介:楊櫟楠,女,(1991,03),中共遼陽市委黨校,助理講師,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