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倓
我國《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的民宿得以開始改革,很多對民宿的規范要求隨之而來,不僅對民宿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障礙,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所謂的民俗風情,更多帶來的是標準化的酒店趨勢化,這給旅游民宿帶來了更多的影響和思考。
一、我國民宿的基本概念
前提,在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明顯提高,生活消費方式有了顯著的變化,居民的出游人數和出游率都有了顯著的提高,這給市場上很多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幫助。與此同時游客對相關產業無論是服務還是產品類型都有了多樣的追求。例如游客在選擇酒店上就有了多種多樣的選擇與追求。
比如:主題酒店,精品酒店,奢華品牌,度假酒店,商務酒店,民宿等。然而民俗風日益走向炙手可熱的趨勢,它是民間的文化,是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人們現在出行旅游更加愿意與當地的民俗相融合。
二、《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的出臺對我國民宿的影響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的出臺對我國民宿的發展可能產生了一些影響,對于出臺的標準進行以下幾點進行歸納整理:
首先,標準對民宿在市場準入方面,著重強調民宿經營者必須依法取得當地政府要求的相關證照,并滿足公安機關治安消防相關要求;民宿單幢建筑客房數量應不超過14間(套)。因為有很多地方的民俗會做的很大,早就已經失去了民俗的意義,一味著借助民俗的頭銜來賺取利潤,而并不是真正的當地居民房屋空置然拿來做民宿,實著是對民俗風俗的一種抹煞,更加影響了民宿的“氛圍”。
其次,在衛生服務方面,標準對于民宿做出了嚴格而細致的規定,甚至不亞于對于酒店的要求。標準要求客房床單、被套、枕套、毛巾等應做到每客必換,公用物品應一客一消毒;客房衛生間應有防潮通風措施,每天全面清理一次。本來我國民宿的現象就是無營業執照、無審批制度的,才會導致民宿層次那么多,“散”、“亂”、“差”一直是它存在的問題所在,即使是頒布了出臺了“標準”,也是無人監管的“標準”,監管的部門是誰也不得而知,民宿的分散雜亂還是會繼續,“標準”對它來說沒有什么意義。
而后,標準在環境設施方面的規定相對較為寬泛,要求主體建筑應與環境協調美觀,景觀有地域特色。不過,標準強調民宿應配備必要的消毒設施設備和應急照明設備或用品及健康管理等。對于民宿有一個體量上的認定,在一些硬件條件方面也給出了相對于酒店更為寬泛的要求標準,但在衛生和消防方面要求依然非常嚴格。雖然,在衛生安全方面做出硬性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這也是有利于整個行業的規范發展。但是這些表面上看似很合理的要求其實也是很難兼顧的,因為民宿本身員工的流動性就很大,對于健康管理這一方面就很難實施到位。并沒有亮化的指標,也沒有具體的衡量指標。
隨之,該標準的另一大亮點是將旅游民宿分為金宿級和銀宿級兩個等級。其中金宿級為高等級,等級越高表示接待設施與服務品質越高。個人認為非常沒有必要把民宿分為這么多個等級,民宿本就沒有任何的評判標準,強壓制的提出這些劃分,真的和星級酒店沒有什么區別,要有就做出一些星級酒店沒有的工作,突出民俗的風情文化還是最為重要。而并不是在這里劃分什么標準。現在網紅的民宿炒作的如此泛濫,也沒有見到有減弱的趨勢,更加沒有民宿的情懷元素在里面。
再次,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中明確提出:民宿經營者必須依法取得當地政府要求的相關證照。這也意味著標準并未對民宿的準入條件做出放寬。框框條條的形式真正的壓制了那些良好民宿的發展,民宿就應該有民宿自己的樣貌,監管只是從旁更好的推動其發展,而不是限制它的發展。
不難得知,民宿的形式不是隨意的也不是臨時的,而通常是具有傳承性、廣泛性和穩定性,我們所說的民俗活動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它不僅具有傳承性,又具有變異性。所以更加不需要有什么制約條件來限制民宿要做的多么的靠近星級酒店的標準。
三、結束語
民宿的“標準”發行,對我國民宿的發展是存在一定制約,民宿本應該就是當地居民空置房間的出租,讓游客體驗當地的民俗和入鄉隨俗的體驗,“標準”的框框條條太多反而得不償失。這些出臺的標準有很多地方做的都是無用功,民俗是生活文化,并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一個標準參考的文本,主要都是以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發不爽地被重復,在千變萬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了變化。所以,著重亮化民宿自己本身該有的情懷,而不是過度的投資商業化,其實也會成為一道我國特有的風情文化之一。標準的出臺只要治理好“散”、“亂”、“差”、“無人監管”的現狀,相信我國民宿還是會走向另一個高度。(作者單位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