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青 宋岐 張杰 張永凱
中圖分類號 R9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18)01-0017-0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01.05
摘 要 目的:為提高靜脈藥物集中調配中心(PIVAS)排藥速度提供參考。方法:分析我院PIVAS排藥速度慢的原因,按照品管圈實施的主題選定、計劃擬定、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目標、對策擬定、對策實施與檢討、效果確認、標準化、檢討與改進等十大步驟進行活動,以排藥速度和排藥差錯率來評價品管圈活動成效。結果:輸液袋位置不固定、預擺藥筐數量不足、粘貼醫囑標簽方式不統一、藥品位置標識不醒目、藥架擺放不合理是我院PIVAS排藥速度慢的主要原因。通過采取按醫囑需求擺放輸液、重新制作藥架標識、提前準備充足預擺藥筐及規范粘貼醫囑處方簽等改進措施,我院PIVAS排藥速度由活動前2.99袋/人/min提升到活動后的4.90袋/人/min,目標達成率為95%;通過改進和優化排藥流程,排藥差錯率由活動前的0.005%降低至活動后的0.002%。結論:我院PIVAS開展的品管圈活動,通過改進和優化排藥流程,不僅提高了排藥速度,還降低了排藥差錯率。
關鍵詞 品管圈;靜脈藥物集中調配中心;排藥速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drug dispensing speed of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 (PIVAS). METHODS: The reasons for slow drug dispensing in PIVAS of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activity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en steps as subject selection, plan formulation, current situation control, goal setting, goal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formulation, countermeasure implementation and review, effect confirmation, standardization, review and improvement. The effect of QCC activity was evaluated by drug dispensing speed and the rate of drug dispensing error. RESULTS: Main reasons for slow drug dispensing in PIVAS in our hospital included not fixed position of the infusion bag, insufficient pre-dispensing drug basket, not unified method of sticking doctors order labels, not eye-catching drug position identification, unreasonable drug shelf position. Drug dispensing speed increased from 2.99 bag/person/min to 4.90 bag/person/min, and the target yield rate was 95% through displacing injection according to the doctors order, re-making the drug shelf logo, preparing adequate pre-dispensing basket in advance, sticking the prescription tag of medical order standardly, etc. The rate of drug dispensing error decreased from 0.005% to 0.002% after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drug dispensing procedure.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QCC activity,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drug dispensing procedure in PIVAS in our hospital not only improve drug dispensing speed in PIVAS, but also reduce the rate of drug dispensing error.
KEY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 Drug dispensing speed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倡導以“一線部門”為中心,組成質量改善圈,共同學習和運用品管方法,發現、討論、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形成自動自發、自下而上、卓有成效的質量持續改進機制[1]。靜脈藥物集中調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是醫院藥品調劑的新形式,是保障住院患者靜脈給藥安全、有效的重要環節[2]。我院PIVAS服務于30個科室的128個住院療區,每日早上8:00需排藥量約為7 500袋,面對科室住院療區的擴充,PIVAS 工作必然會面臨人力資源短缺及工作量加大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并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成為我院PIVAS主要目標。而對原有工作流程進行改進和優化,不但可簡化煩瑣的工作程序,節約人力、物力,還可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負荷和高風險工作帶來的各種壓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質量[3]。基于此,我院PIVAS開展以提高排藥速度為主題的QCC活動。
QCC的活動時間預計為6個月,依循計劃(Plan,P)、實施(Do,D)、確認(Check,C)、處置(Action,A)管理中的十大步驟來開展,即主題選定、計劃擬定、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目標、對策擬定、對策實施與檢討、效果確認、標準化、檢討與改進[4]。現對本次QCC活動報道如下。
1 QCC實施
1.1 成立QCC活動小組
輔導員1名,為主管藥師;圈組成員5名,均為藥師。采用“頭腦風暴”法確定圈名為“彩蝶圈”,意義為通過每個人不懈的努力,完成蛻變,化繭為蝶,展現出個人風采,每個人小小的改變,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即為蝴蝶效應。
1.2 主題選定
在圈會中圈組成員共提出4個主題,根據上級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和圈能力,按1、3、5分3個級別進行評價打分,確定將得分最高的“提高PIVAS排藥速度”選為活動主題。
1.3 擬定活動計劃書
以QCC十大步驟為基本結構,按照3 ∶ 4 ∶ 2 ∶ 1的時間分配原則擬定活動計劃,即P占活動總時間的30%,D占活動總時間的40%,C占活動總時間的20%,A占活動總時間的10%,繪制甘特圖,見圖1(圖1中,虛線代表活動步驟預計完成時間,實線代表已經完成的活動步驟)。
1.4 現狀把握與目標設定
1.4.1 現狀把握 繪制我院PIVAS活動前排藥工作的流程圖,見圖2。
圖2中,按藥品名稱分置醫囑標簽是指將醫師處方或用藥醫囑且經藥師適宜性審核后生成的處方標簽,按照藥品名稱排列到相應輸液擺放臺上;粘貼輸液標簽是指將醫師處方或用藥醫囑且經藥師適宜性審核后生成的處方標簽,按照處方所選擇的溶劑貼在相應溶劑的輸液袋上。
2015年7月6日-31日共有20個工作日,其每個工作日工作人數均為19人,統計此段時間內每個工作流程耗時的平均值與產生的差錯數量,根據各流程耗時平均值與差錯數量制作排藥耗時查檢表與差錯數量表,見表1;根據排藥耗時查檢表繪制柏拉圖。
1.4.2 目標值設定 統計2015年7月6日-31日共有20個工作日,計算得出日平均排藥袋數為7 430.03袋,日平均排藥耗時為2 480.86 min。根據設定的衡量指標:排藥速度(袋/min)=日平均排藥數(袋)/日平均排藥耗時(min),計算得出現狀值=2.99袋/人/min。活動前差錯率=活動前日平均差錯數/活動前日平均排藥數,計算得出活動前差錯率為0.005%。依據“80/20”原則得出粘貼醫囑標簽耗時與預擺藥耗時累計百分比達到82.20%為流程改善重點。圈組成員根據主題內容打分得出圈能力為82%。目標值=現狀值+改善值=現狀值+(現狀值×累計百分比×圈能力)=5.01袋/人/min。
1.5 解析目標
根據現狀把握結果表明,粘貼醫囑標簽與預擺藥2個流程為改善重點。圈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與魚骨圖分析方法,對粘貼醫囑標簽與預擺藥2個流程分別進行解析,得到2個魚骨圖,見圖3、圖4。
根據魚骨圖制作關聯圖與冰山圖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輸液袋位置不固定、預擺藥筐數量不足、粘貼醫囑標簽方式不統一、藥品位置標識不醒目、藥架擺放不合理這5個方面為主要原因。
1.6 對策擬定
采用“頭腦風暴”法對輸液袋位置不固定、預擺藥筐數量不足、粘貼醫囑標簽方式不統一、藥品位置標識不醒目、藥架擺放不合理這5個原因分別進行對策擬定, 再依可行性、經濟性、圈能力進行評價,根據“80/20”原則對分數80%以上的原因進行對策實施,即輸液袋位置不固定、預擺藥筐數量不足、藥品位置標識不醒目、粘貼醫囑標簽方式不統一這4項為對策實施項。
1.7 對策實施與檢討
對輸液袋位置不固定、預擺藥筐數量不足、藥品位置標識不醒目、粘貼醫囑標簽方式不統一這4項進行對策實施。
1.7.1 輸液袋位置不固定
(1)活動前:為避免不同規格輸液混放,將同一種類輸液擺放在一起。
(2)改進對策:將每個擺藥臺面所需輸液袋種類與數量進行統計,將統計好的輸液袋依據“6S”定位法固定位置并制作輸液袋擺放位置圖片。
(3)活動后:輸液袋按種類放置并不是最適合排藥工作的擺放,按需擺放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排藥過程中應嚴格要求排藥人員按劃分區域進行歸位。
(4)檢討:由于輸液袋按照擺放臺所需種類擺放,在改進后的工作中輸液袋出現不同規格輸液的混放問題增加,故在粘貼醫囑標簽完成后由專人負責檢查是否有不同規格輸液混放并進行歸位。
1.7.2 預擺藥藥筐數量不足
(1)活動前:為避免預擺藥藥筐長期使用出現破損導致安全隱患發生,不再使用破損藥筐。因此,出現個別住院療區預擺藥藥筐數量不足的情況。
(2)改進對策:統計每個住院療區所需預擺藥藥筐數量,再統計不同顏色的藥筐數量,最后根據住院療區的需求量重新分配預擺藥藥筐。
(3)活動后:嚴格按照新制作的各療區預擺藥藥筐顏色表分配藥筐,并規定相關人員將第2天所需預擺藥藥筐預擺放在相應位置,以節省反復取藥筐時間及搬運過程中造成的破損。
1.7.3 藥品位置標識不醒目
(1)活動前:藥品標識過小,藥品標識破損嚴重,新藥品沒有標識并未歸放到相應藥理分類的藥架上。
(2)改進對策:重新按藥理分類將科室現有藥品進行分類,并制作適宜大小的藥品標簽粘貼于藥架上。在出現新藥之后,待其用藥量平穩,由專人負責將其放置在相應藥理分類的藥架上。
(3)活動后:每天由專人對藥品標識進行檢查維護,出現缺失及時補充。用量平穩的新藥及時安放在相應藥理分類的藥架上。
1.7.4 粘貼醫囑標簽方式不統一
(1)活動前:個人習慣不同,造成粘貼醫囑標簽方式不統一。
(2)改進對策:將粘貼醫囑標簽方式進行歸類,分為邊簽字邊分輸液類型、邊蓋章邊分輸液類型、全部蓋章完再分輸液類型、全部簽完字再分輸液類型4種,將4種粘貼方式進行排藥速度對比。
(3)活動后:由于人的精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能在1 h左右[5],因此為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增加粘貼醫囑標簽復核制度,降低差錯的發生。統一制作組員印章,規定所有粘貼醫囑標簽人員必須蓋扣印章。
1.8 效果確認
1.8.1 有形成果
(1)統計2015年11月1日-30日共有21個工作日,其中每個工作日工作人數均為19人,計算得出此期間日平均排藥量為7 558.16袋,日平均排藥耗時為1 541.08 min。根據衡量指標:排藥速度(袋/min)=日平均排藥數(袋)/日平均排藥耗時(min),計算得出改善值=4.90袋/人/min。故排藥速度由活動前的2.99袋/人/min提升至4.90袋/人/min。目標達成率=(活動后數據-活動前數據)/(目標設定值-活動前數據)×100%=(4.90-2.99)/(5.01-2.99)×100%=95%。
(2)統計2015年11月1日-30日中21個工作日平均差錯數量為0.14袋,計算得出活動后差錯率=活動后日平均差錯數/活動后日平均排藥數=0.14/7 558.16=0.002%。故差錯率由活動前的0.005%降低至活動后的0.002%。各項差錯見表2。
(3)制作活動前后排藥各流程耗時對比表,并根據進步率公式:進步率=[(改善后數據-改善前數據)/改善前數據]×100%[4],計算得出排藥各項流程的進步率,結果,各項流程工作速度均有所提高,詳見表2。
(4)改進和優化了工作流程,活動后的工作流程見圖5。
與活動前工作流程對比得出:①統一粘貼醫囑標簽方式,將原先依個人習慣粘貼方式統一為先蓋個人印章再根據醫囑標簽選擇相應輸液種類,將組員操作規范化。②在原有工作流程中增加粘貼醫囑標簽復核制度,盡量避免此環節產生的差錯進入到下一工作環節中,使差錯率由活動前的0.005%降低至活動后的0.002%,在有效時間內降低了差錯率,提高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性。③在原有工作流程中增加由專人負責提前將預擺藥筐準備充足,從而降低工作人員拿取預擺藥筐頻次,節省時間。
1.8.2 無形成果
QCC活動前后圈組成員針對品管圈手法、積極性、責任感、溝通配合、凝聚力、解決問題能力、迫切感和自我信心這8個方面按1、3、5分3個級別進行評價打分,在QCC活動后進行對比并制作雷達圖,見圖6。
從圖6可以看出,圈組成員通過參加QCC活動無形中改善了因溝通不足而產生的各種摩擦,增進了彼此間的默契度和凝聚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亦提高了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了組員間的團隊合作。
1.9 標準化
在本次QCC活動過程中,改進和優化了工作流程,增加了粘貼醫囑標簽制度與粘貼醫囑標簽復核制度,將這2項制度納入日常工作制度中,并進行全員學習。為了提高我院PIVAS工作質量,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6],將“6S”法固定輸液袋擺放位置的工作納入日常工作管理中,由組長定期檢查督促,進而不斷提高我院PIVAS的排藥速度。
1.10 檢討與改進
在QCC活動結束后,筆者對本次活動過程中所發現的優點、缺點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進行了統計,詳見表3。
2 討論
PIVAS可為臨床提供安全、有效的靜脈治療用輸液,是現代醫院藥學中的一項重要工作[7]。但其工作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封閉,員工與他人交流的機會較少。QCC 能使員工聚集起來,通過“頭腦風暴”,讓員工圍繞日常工作存在的問題暢所欲言、共同交流[8]。在此過程中圈員們學會了運用 QCC手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PIVAS 服務質量,建立了和諧的團隊[9]。QCC的每次運作是針對部門內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持續改善的過程,而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每個成員在日常工作中能夠靈活運用QCC方法,不斷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10-11]。在QCC活動開展過程中,通過全員參加,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了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將問題細化到根本,從源頭去解決,并總結出利于工作的流程及方法。此次品管圈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我院PIVAS藥品的排藥速度,使工作效率在得到提高的同時,降低了排藥差錯率,工作流程經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 1 ] 王臨潤,張國兵,汪洋,等.品管圈在醫院藥劑科質量管理持續改善中的應用[J].中國藥房,2010,21(37):3491- 3493.
[ 2 ] 陳翠萌,丁小榮,陳麗鳳.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配置間管理制度的優化[J].中國藥業,2014,23(20):103-104.
[ 3 ] 馬秀蓮.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流程改進前后工作效率比較[J].實用醫藥雜志,2014,31(6):528.
[ 4 ] 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23-53.
[ 5 ] 陳紅燕,韓慶福,李陽,等.我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師工作實踐及體會[J].中國藥業,2013,22(19):76-77.
[ 6 ] 余麗,舒成仁.“6S”管理模式在靜脈藥物配置中心的應用[J].醫藥導報,2012,31(4):547-549.
[ 7 ] 蔡衛民,袁克儉.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實用手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96-105.
[ 8 ] 張紅梅,王珊珊,韓騮,等.品管圈在提高我院門診藥房用藥交待率中的應用[J].中國藥房,2013,24(33):3109- 3112.
[ 9 ] 彭宣艷.品管圈活動提高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排藥質量[J].護理學雜志,2013,28(20):83-84.
[10] 單松桂,賴偉華,陳奇,等.品管圈在靜脈藥物配置中心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藥房,2014,25(25):2341-2343.
[11] 袁荷花.我院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品管圈活動的實踐與成效[J].中國藥房,2013,24(29):2735-2737.
(收稿日期:2017-05-12 修回日期:2017-11-07)
(編輯:余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