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紙 月
圖/李 鵬
◎北京齊白石故居
老百姓想象中的名人總是不食人間煙火,好似他們的生活與凡夫俗子不可同日而語。你看,從來沒人關(guān)心行走江湖的俠客平時是哪里來的銀子喝酒吃肉的!
再說說藝術(shù)家,很多人都覺得搞藝術(shù)的人應(yīng)當(dāng)“視金錢如糞土”,但藝術(shù)家也要先填飽肚子才能創(chuàng)作呀!
你有沒有想象過這樣一幅畫面:也許大俠們一面忙著在小說里稱霸江湖,暗地里還得辛苦地打工賺錢。作為一家之主的畫家齊白石,也需要靠畫畫養(yǎng)活一家老小,精打細算當(dāng)然是免不了的。
不過他有時真的有點兒節(jié)儉過頭了……
◎齊白石家的藏寶圖
齊白石靠賣畫、刻印攢下的錢,統(tǒng)統(tǒng)被他換成了金條。藏金條的地點,也許是他自家的宅院中某塊地磚的下面,也許是院子里不起眼兒的大木頭疙瘩旁邊,又或者是畫臺的小抽斗里、書架的暗格里……這么多“小金庫”的位置恐怕只有他老人家才記得清吧!
估計這是很多到齊白石那里求畫的人最想大聲吶喊的一句話。
齊白石賣畫斤斤計較人盡皆知。他畫室的墻上貼有潤格(文人畫家賣畫的定價標準),齊白石無論將作品賣給誰,都要嚴守潤格。
有的買主明知規(guī)矩,硬是賠著笑臉求他:“再添條蝦,您老多受累!”齊白石心里一百個不樂意,卻不愿駁人面子,便隨手畫上一只蝦,可這只“白送”的蝦半點兒生氣也沒有。當(dāng)買主抱怨畫得像死蝦時,齊白石便坐在圈椅中,“弱弱”道一句:“市面上活蝦多貴呀!”
換個角度看,齊白石的“摳門兒”和精于算計的奸商可不一樣。他從未因自己的作品搶手而漫天要價。一直到齊白石逝世那年,雖然他早已成為世界聞名的畫家,可他自定的畫價,始終不漲。
錙銖必較、不講情面,卻合理定價、平等待人,這就是齊白石。
花卉加蟲鳥,
每一只加十元,
藤蘿加蜜蜂,
每只加二十元,
減價者,
虧人利己,
余不樂見。
庚申正月除十日
◎齊白石的“潤格”
◎齊白石畫的蟈蟈和白菜源于傳統(tǒng)國畫題材,寓意美好
◎李苦禪的畫作深得師父齊白石真?zhèn)?/p>
說來有趣,齊白石還有一個讓他“丟面兒”的經(jīng)典段子:
古代王羲之曾寫《黃庭經(jīng)》換白鵝,齊白石覺得這是文人意趣,也想效仿一番。出了院門,見外面有人吆喝著賣大白菜,他便走過去,掏出一張畫,跟菜販說:“我拿這張畫的白菜,跟你換一車白菜如何?”
可菜販哪兒認得這位大畫家,只以為他是個嘴饞的白胡子瘋老頭兒,便沖著齊白石一頓咆哮,弄得齊白石只好夾著畫灰溜溜走掉……
比起“不識貨”的菜販,到齊白石家搖煤球的“煤黑子”就幸運多了。那時候北京的居民準備過冬,都會專門請人來搖煤球,那人常常全身烏黑,被稱為“煤黑子”。他們辛苦勞作,生活拮據(jù)。齊白石會在給錢的同時附贈幾張小畫以示謝意,實則是不動聲色的幫助。
出身貧寒的李苦禪考入北平國立藝專后,沒錢租房只能棲身破廟。他白天按時上課,晚上加班拉洋車。后來,齊白石收李苦禪為徒,不收學(xué)費還管飯,經(jīng)常掏錢為他買畫具。此外,每次有學(xué)生或者小輩來家里拜訪,臨走時他都要給點兒車錢和買糖錢。
看來,愛錢的齊白石并不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還挺熱心腸!
◎齊白石出身湖南農(nóng)村,淳樸的畫風(fēng)凸顯著他的“鄉(xiāng)愁”
據(jù)齊白石之子齊良末回憶,當(dāng)年來探望父親的湖南同鄉(xiāng),只要是能說湖南話并說出自己從何處來的人,父親都會慷慨地掏出五十塊錢贈予他。對于那時的窮人來說,確實算得上一筆巨款了。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北平國立藝專不幸落到了侵略者的手里。日本人邀請齊白石主持該校,齊白石卻閉門不出,拿出了當(dāng)年拒絕為慈禧畫像的態(tài)度。他還在聘書上寫下“齊白石死了”五個大字,將聘書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
齊白石在藝術(shù)領(lǐng)域的地位無人能撼動。但生活中的他,既有本性中自帶的氣魄與情懷,又有倔強和熱情,這樣有血有肉的藝術(shù)家,不是更可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