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院(471900)孫雷鋒
河南省偃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71900)馬瑩瑩
1.1 臨床資料 脛骨中下段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多由高能量損傷所致。因小腿內側無肌肉覆蓋,常伴有軟組織損傷且保留較少的軟組織覆蓋,缺乏肌肉組織,損傷易致皮膚壞死,常累及踝關節周圍,再加上脛骨遠端獨特的骨骼解剖形態,使臨床治療較為棘手。而微創經皮鋼板固定術(MIPPO)作為一種新型微創技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少,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短等優點。但是,此種手術方式也有它的種種不足之處,因此,我們開始嘗試對此種固定方法做一定的改變,把鎖定鋼板放置于體外,來固定脛骨中下段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選擇本院54例脛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54例術中采用的固定方式,分為外固定組和內固定組,兩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比較無差異,術前均用甘露醇,七葉皂苷鈉消腫治療。
1.2 手術方法
1.2.1 外固定組 全部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去枕平臥位,脛骨骨折在C臂透視下行手法復位,復位困難,可行有限切開,保護骨膜,克氏針或點式復位鉗行臨時固定。于內踝上方作一長約3cm縱行切開,貼骨膜通過此切口于骨膜與深筋膜之間軟組織通道插入合適長度解剖型鎖定接骨板。通常先在鋼板遠、近端各做一枚標準拉力螺釘,使跨越骨折端的鋼板與脛骨內側基本貼附。C臂透視下確認骨折復位,鋼板的位置合適后,用同樣的鋼板作體外標識,經皮螺釘逐一鎖定。再經鋼板隧道,放置引流片引流,關閉切口。
1.2.2 內固定組 全部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去枕平臥位,脛骨骨折在C臂透視下行手法復位,復位后以點式復位鉗或克氏針臨時固定。復位困難,可行有限切開復位,復位后以根據骨折線情況以拉力螺釘固定。選擇合適長度解剖型鎖定接骨板,并選定鋼板放置位置,確定要固定螺釘的位置,在皮膚上作小切口,在鋼板兩端,皮膚與鋼板之間各放一個骨膜剝離器,保證皮膚與鋼板間的距離。然后按常規操作,逐一固定鎖定螺釘,關閉切口。通常鋼板與皮膚的距離在0.5~0.8cm左右。若無切口,針孔無需包扎,定期消毒,預防感染[1]。術后處理兩組相同。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經校對后輸入計算機,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詳見附表1 說明外固定組在住院時間上明顯短于內固定組。
2.2 手術時間比較詳見附表2 說明外固定組在手術時間上明顯短于內固定組。
2.3 骨折愈合時間比較詳見附表3 說明兩組在骨折愈合時間無明顯差異。
2.4結論外固定組的骨折愈合時間和內固定組無明顯差異;外固定組的手術前等待時間、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內固定組,表現出了該手術方式的明顯優勢。

附表1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附表2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

附表3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脛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時常伴隨周圍軟組織嚴重創傷,傳統的ORIF手術在骨折修復時需要廣泛切開軟組織及剝離骨膜,容易導致皮膚壞死,內固定外露、骨質外露、切口感染、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等并發癥[2]。經皮微創鋼板通過皮下隧道穿入鋼板,不需要顯露和剝離骨膜,且鋼板置于骨膜外,無需與骨密切接觸,降低了骨缺血性壞死的發生,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周圍軟組織的修復[4]。MIPPO技術結合正確使用鎖定型接骨板螺釘復位能夠有效地保護骨膜和血液供應,減少醫源性軟組織損害[5]。MIPPO手術也有其不足之處,仍需要行多個小切口,尤其是需要經皮下隧道,對骨折端周圍的軟組織有一定的干擾。對于合并有嚴重的如軟組織損傷患者,仍可出現局部軟組織的并發癥[7]。MIPPO技術通過皮下隧道插板,且鋼板不需要完全貼附,內固定對皮膚存在一定的刺激,特別是消瘦的患者[6]。其手術操作的技術難度較高,且術中使用的鋼板容易與骨的貼合不是十分嚴密,容易造成骨端的接觸不良,而延長了骨折愈合的時間。固定的不穩定,容易引起骨折的畸形愈合。MIPPO手術骨折斷端軟組織條件要求較高,軟組織破壞較大,血供不佳者,難于實施手術[3]。因此,我們探索了把接骨板放置在體外的手術方式。
通過對比,外固定組應為操作相對簡單,手術前對軟組織腫脹程度的要求不高[8],能使手術盡快進行,縮短了術前等待時間及住院時間,間接的節省了患者的住院費用,減輕了經濟負擔。綜合看來,在脛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療上,只要患者能接受,微創手術,外置接骨板的手術方式,是較好的選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