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人民醫院(226399)季晶 錢文輝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syndromes,MDS)是一組異質性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細胞,以病態造血,高風險向急性白血病轉化為特征,表現為難治性一系或多系細胞減少的血液病[1]。在臨床上表現“高轉白率”、“高耐藥率”、“高病死率”。對MDS至今尚無療效很好的治療方法。我院自2010年6月~2016年1月共對34例MDS-RCMD型患者進行治療,其中15例DA方案化療基礎上加用地西他濱治療可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34例MDS—RCMD患者中,男21例,女13例;年齡38~77歲,中位年齡為59歲。入選標準:①經血常規、骨髓細胞學檢測、基因檢測、免疫分型、FISH(MDS熒光原位雜交)以及骨髓病理活檢,符合MDS-RCMD診斷標準。②使用IPSS評分分層標準,均為中危-2或高危。③無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④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臨床情況,無顯著性差異。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共19例。DA方案(柔紅霉素+阿糖胞苷),具體為:阿糖胞者150mg/m2靜脈滴,第1~7天,柔紅霉素60mg/m2靜脈滴注第1~3天。觀察組:共15例。治療方案組成如下:DA方案同上,同時聯合地西他濱20mg/(m2·d)×5d。共15例。上述34例治療均為4個療程,且均在層流床中進行。
1.3 觀察指標 所有病例用藥前及用藥后均定期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酶譜、糞便常規和隱血、尿常規、心電圖、全胸片。用藥后1月、3月、6月、12月檢查骨髓細胞學及骨髓病理。如果患者Hb<70g/I且伴有頭暈、乏力和氣急等貧血癥狀嚴重者,予輸注紅細胞,血小板<20×109/L示輸注血小板,粒細胞刺激因子300ug/d,0~10d,嚴密觀察藥物不良反應,視病情給予提前結束化療。4周為一療程,共觀察4個療程。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 DA方案聯合地西他濱治療的觀察組在3個月和第6個月時CR及PR的比例高于DA方案治療的對照組。(P<0.01)見附表1和附表2。連續觀察12個月后DA方案聯合地西他濱治療的觀察組轉AML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對照組中12個月后轉為AML6例,觀察組中12個月后轉為AML2例。
2.2 副反應 部分患者在化療過程中和化療后出現了一些副反應,主要有:①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②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肺部真菌感染、間質性肺炎1例,其余均為細菌感染;③骨髓抑制,中性粒細胞數降至<0.5×109/L,在第二療程時觀察組共有5例骨髓抑制。④一過性心酶譜增高。所有患者在給予抗感染、抗真菌、抗病毒、輸注血小板、輸血、靜脈丙種球蛋白和對癥支持、營養心肌細胞等積極處理后均好轉。

附表1 兩組骨髓細胞學分析比較(第3月)

附表2 兩組骨髓細胞學分析比較(第6月)
MDS是一組異質性后天性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病變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細胞發育異常 ,導致無效造血以及惡性轉化危險性增高[2]。部分MDS可轉化為AML。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狀態異常尤其是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失表達在MDS和白血病的發生和發展起重要作用。地西他濱(達珂)是脫氧胞苷酸類似物屬于抗代謝藥物,在體內體外均能與甲基轉移酶結合,并在復制的過程中滲入到其中并與之永久結合,使細胞內DMPT的濃度降低,從而使抑癌基因恢復正常的去甲基狀態使細胞恢復正常的分化、衰老及凋亡的演變過程[3],達珂治療后患者骨髓平均受抑期約5周,未緩解者甚至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脫離輸血,所以達珂治療臨床可評價療效的時間應>2療程。本試驗說明,達珂聯合DA方案治療中危及高危MDS患者療效滿意,但可出現長期的嚴重骨髓抑制粒缺感染,提示達珂治療MDS應警惕化療后發生長期嚴重血液學毒性及并發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