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富橋社康中心(518103)鄒麗華
月經失調屬于臨床婦產科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指女性調節生殖的神經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進而出現子宮不規則出血[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不斷改變,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的不規律是導致月經失調發作的主要原因[2],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臨床常使用孕激素治療,然而使用不同劑量藥物所獲得的療效也不一。故此,本文研究主要觀察不同劑量的孕激素治療月經失調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見下。
1.1 基線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120例月經失調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簡單隨機化分為三組,甲、乙、丙組各40例。其中患者年齡為20~41歲,平均年齡為(30.25±6.58)歲;停經時間為2~7個月,平均停經時間為(4.34±2.25)個月。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意識清醒,無神經系統疾??;子宮內膜厚度均超過0.5cm;不存在嚴重肝腎等臟器疾病;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成為觀察對象。排除標準:存在黃體酮禁忌證;非育齡期患者;子宮內膜厚度過低者;患有嚴重臟器類疾病或者精神系統疾病者;無意愿納入研究者。三組月經失調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均不明顯(即P大于0.05),可以實施科學性的對比。
1.2 方法 給予三組患者不同劑量的黃體酮治療,均連續治療10天。甲組:給予100mg黃體酮治療,每天1次,睡前口服。乙組:每天給予200mg黃體酮治療,指導其于晨起、晚睡前分別服用100mg。丙組:每天給予患者300mg黃體酮治療,每天晨起和晚睡前分別服用150mg。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月經失調患者的撤藥后出血率、出血時間、治療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并記錄分析其不良反應情況發生的概率。
1.4 統計學處理 三組月經失調患者治療的數據用SPSS20.0軟件核對后,用“%”表示患者的撤藥后出血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并用卡方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患者的出血時間、治療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并用T/F檢驗,當月經失調患者的各指標數據有差異時,用P<0.05表示。
2.1 比較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 治療前,三組月經失調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無顯著差異,P>0.05;三組患者經過不同劑量的孕激素治療后,其子宮內膜厚度同樣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附表1所示。
2.2 比較三組患者治療后撤藥后出血率和出血時間 甲、乙、丙三組月經失調患者撤藥后出血率分別為40.00%(16/40)、62.50%(25/40)、70.00%(28/40),其中甲組撤藥后出血率與乙組對比,X2=4.05,P=0.04;與丙組對比X2=7.27,P=0.01,甲組與乙組、丙組的撤藥后出血率存在顯著差異,P<0.05。甲組患者的出血時間為(5.20±3.21)d,乙組患者出血時間為(5.24±3.16)d,丙組出血時間為(5.22±3.18)d,三組之間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3 比較三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 對比三組月經失調患者的不良反應可知,甲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為5.00%(腹痛、頭暈患者各1例),乙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為22.50%(腹痛3例,惡心嘔吐4例,頭暈2例),丙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為37.50%(腹痛5例,惡心嘔吐6例,頭暈4例)。甲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低于其他兩組,P<0.05,詳情見附表2。

附表1 對比兩組月經失調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

附表2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n(%)]
臨床中,月經失調屬于婦產科較為常見的疾病,該病病情復雜,好發作于青春期與更年期的女性[3]。其中存在排卵障礙、內分泌失調等癥狀女性的發作率往往高于常人。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疾病的發病率亦呈現上升趨勢[4]。月經失調對女性正常生活、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對其心理健康不利。
目前為止,臨床常使用孕激素治療該病,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黃體酮作為常用的孕激素屬于一種人體卵巢黃體所分泌的激素[5]。該激素可影響患者的子宮內膜,將增生期的子宮內膜轉化為分泌期,同時促使子宮內膜蛻變,進而產生萎縮及脫離的狀態,最終達到保護子宮內膜的目的,在止血方面同樣具有良好的作用[6]。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甲、乙、丙三組月經失調患者經過不同劑量(100mg/d、200mg/d、300mg/d)的孕激素治療后,其子宮內膜厚度與治療前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且組間對比同樣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于月經失調的治療,孕激素的劑量大小并不會對其子宮內膜厚度造成較大的影響,減少了因子宮內膜厚無法正常脫落而導致月經失調的狀況。患者治療后,甲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為5.00%,顯著低于乙組(22.50%)、丙組(37.50%)。以上結果與熊軍波[7]等學者于《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臨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劑量越小的孕激素對患者的身體影響越小,同時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經過對比三組患者撤藥后出血狀況發現,甲、乙、丙三組患者撤藥后出血率分別為40.00%、62.50%、70.00%,甲組明顯優于乙組和丙組,P<0.05,劉玉杰[8]在其研究文獻中得出,使用100mg/d孕激素的A組藥后出血率為48.00%,且均優于其他組別。本文研究結果與之相近,進一步可說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撤藥后出血率均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加,小劑量的孕激素安全性更高??偠灾屑に貙υ陆浭д{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小劑量安全性更高,造成的不良反應風險更小,臨床上建議盡量對月經不調患者采用小劑量孕激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