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466000)翟喜靈
導尿管留置是基本的護理技術,在危重患者、手術患者、麻醉患者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能夠有效治療排尿困難等癥狀,同時還能夠對患者的尿量進行觀察,從而幫助患者引流尿液[1]。但是留置尿管在解除患者病痛的同時也為尿道口致病菌及細菌感染的發生提供了條件[2]。而一旦發生導尿管留置相關并發癥,將會對患者的預后造成直接影響。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3],由于操作以及導尿器具等因素的影響,尿路感染的發生率較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菌血癥和敗血癥的發生風險,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4]。在本次研究中,對留置尿管患者采用了針對性護理,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我院留置尿管患者共13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65例)和觀察組(65例),其中,對照組男38例,女27例;年齡在30歲~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6±6.1)歲。觀察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在31歲~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7±6.0)歲。納入標準:患者留置尿管時間>7天;包括結石、肝臟、腎臟、前列腺等疾病;留置尿管前患者的尿培養結果均呈陰性;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目的及意義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泌尿系統感染患者;全身感染患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聯合針對性護理。
1.2.1 健康宣教 在宣教過程中,保證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和全面性,為患者普及留置尿管的目的、尿路感染的預防等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可將宣教知識印制成冊,并發放給患者及其家屬,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及重視程度,降低尿路感染發生風險。
1.2.2 適量應用抗生素 在尿路感染的預防治療過程中,抗生素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若濫用抗生素很容易導致患者機體出現耐藥菌株,降低治療效果。護理人員應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劑量、方法、療效、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禁忌癥等,在用藥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密切監測,及時反饋醫師進行抗生素療效評估。
1.2.3 預防護理 指導患者使用涼開水對尿道口進行清潔,每日2次;盡量使用單向活瓣集尿袋,每周更換1次。告知患者集尿袋不能與地面接觸,同時必須低于恥骨聯合,并掌握觀察引流狀態的方法,保證引流通暢。囑咐患者定期放尿,通常為每2小時1次,同時有意識地排尿;定期進行尿培養和尿常規檢查。
1.2.4 飲食指導 注意患者清淡飲食,多吃魚、牛奶、瘦肉、豆制品、新鮮的蔬菜瓜果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要求患者多喝水,每日飲水量應超過2000mL,從而達到機械性的內沖洗效果。且飲水應盡量在白天飲用,避免夜尿增多,對睡眠質量造成影響。
1.2.5 規范操作技術 在實施導尿管留置操作前,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導尿管,從而減少對患者尿道的刺激。若患者的尿道口較為松弛,那么可使用18號導尿管。在插入導尿管時,應保證動作嫻熟和操作正規,避免由于粗暴操作或反復操作而導致尿路感染。此外,在插管前應對氣囊質量進行細致檢查,避免正常充盈卻出現氣囊破裂等問題,否則可能損傷患者的膀胱黏膜。
1.2.6 導尿管護理 導尿管留置期間患者體外的細菌容易在尿道口繁殖,從而引發尿路感染發生。值得注意的是,若尿管過細,那么無法與患者的尿道緊密結合,因此容易發生尿漏;而如果注水量過少,那么氣囊會浮于膀胱當中,進而減少了和尿道口的接觸面積,導致尿漏出現;但是如果注水量過多會導致膀胱三角區受到過度刺激,引發膀胱痙攣。因此注水量以32mL為最佳,而導尿管應選擇22號的三腔氣囊導尿管,對患者膀胱保持流暢沖洗。
1.2.7 相關并發癥的預防 陣發性膀胱痙攣是導尿管留置期間最易發生的并發癥之一,患者會出現尿脹、肛門墜脹、膀胱尿道陣發性疼痛、膀胱痙攣性收縮等癥狀。護理人員應及時安撫患者,消除其心理障礙,并囑咐患者切忌用力排便。將沖洗膀胱的生理鹽水溫度調整至32℃~34℃,使膀胱痙攣得到顯著緩解。另一方面,患者用力排便、感染、沖洗不暢會導致繼發性出血的發生,因此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多進食高蛋白、高熱量、粗纖維的食物,同時多喝水,從而預防便秘的出現。
1.3 評價指標 將尿道感染發生率癥以及患者滿意度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尿道感染評估標準:尿液培養重復2次均出現同樣的病原菌,且菌落數≥105/mL;尿沉渣分析儀檢查發現白細胞≥26/μL;患者體溫明顯升高。符合以上任意2項即為出現尿道感染[5]。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包括了病區環境、服務態度、健康教育、操作技術、護患溝通、尿道護理等6個維度,每個維度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與患者滿意度成正比[6]。

附表1 兩組尿道感染發生率對比([n(%)])
附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s,分)

附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病區環境 服務態度 健康教育 操作技術 護患溝通 尿道護理對照組 65 85.62±5.19 81.35±4.41 88.01±5.93 85.83±4.99 83.08±5.54 83.57±5.96觀察組 65 97.05±2.28 95.87±3.07 96.94±3.01 95.76±4.11 96.15±3.37 96.33±3.26 T值 16.256 21.786 10.826 12.384 16.250 15.143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1.4 統計學分析 SPSS22.0處理數據,研究過程中計量資料由t檢驗,計數資料由卡方檢驗,若P<0.05,則提示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第3天的尿道感染發生率更低;在患者滿意度方面,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兩組患者第7天尿道感染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附表1、附表2。
留置尿管屬于常規的處置措施,但也是導致尿路感染發生的關鍵危險因素,而如何控制和預防尿路感染的出現已經成為了臨床研究和討論的重點問題。相關的研究報道稱,在留置尿管后,患者自身的尿道就失去了尿液的沖刷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尿路感染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對患者預后造成極大影響[7]。另一方面,導尿管表面本身就缺乏機體保護機制,因此細菌容易定植。這些細菌一旦在生物醫學材料表面吸附,就會分泌纖維蛋白、多糖基質、脂多糖復合物,進而產生粘連,同時對生物被膜進行克隆。因此一旦患者留置尿管超過7天,就能夠從電子顯微鏡當中看到形成的生物被膜,進而提高尿路感染發生的風險,加重患者痛苦[8]。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65例留置尿管患者采用了針對性護理,經對比分析可知,觀察組第3天尿道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第7天尿道感染發生率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針對性護理將患者的日常需求作為護理措施實施的依據,并將健康教育、行為干預等護理工作貫穿于護理服務的始終,從而顯著提高了患者對于導尿管留置的目的、意義的認識程度,并提升了他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護理能力,因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結局,并保證其生活質量[9]。通過本次研究我們發現,針對性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具有專業的護理經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護理措施實施的多維度、全方面、計劃性、系統性,并且具有覆蓋范圍廣、護理內容全面等特點。另一方面,針對性護理在一定程度上還增強了患者與護理人員間的信任和感情,同時還能夠進一步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交流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操作技能,因此能夠使護理隊伍的素質得到極大的提升,這樣也能夠使護理服務的質量得到保障[10]。相關的研究發現,在留置尿管患者當中,發生尿道感染的男性顯著多于女性,這是因為部分男性患者考慮到護理人員都是女性,其害怕尷尬,心理負擔較重,因此不會積極配合護理服務,甚至部分患者不會提出相關的護理需求,從而導致尿道感染幾率的提升[11]。而在針對性護理當中,通過健康宣教以及預防護理等措施,提高了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程度及其自護能力,并充分解除了尷尬,使患者預后更佳。
綜上所述,在留置尿管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針對性護理能夠顯著降低尿道感染的發生風險,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