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528000)梁連卿 黃雪芳 黎曉磊 陳春香
隨著生活節奏及習慣的改變,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的人數日益增加,而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人數亦不斷增加,且每年正以7%的速度增加[1]。然而其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往往較差,病死率較高,因此如何延長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的預期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等是臨床工作中的重點[2][3]。而協同護理模式通過改變以往單一簡單的護理模式,聯合患者、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的共同護理,充分利用護理資源,最大程度影響患者的身心[4]。本次研究主要通過選取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100例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及協同護理,分析其干預前后的變化,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8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100例腎功能衰竭患者,并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研究對象性別為男32例,女18例,觀察組研究對象性別為男30例,女20例;對照組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2.32±4.14)歲,觀察組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1.97±3.88)歲;對照組血液透析治療時間6~60個月,平均治療時間(24.23±4.87)月,觀察組血液透析治療時間6~58個月,平均治療時間(24.43±4.58)月。各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血液透析時間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 ①所有研究對象均為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且治療時間在6~60個月之間。②患者均具有一定的語言交流能力及固定的聯系方式,能配合完成隨訪。③所有入選患者年齡均在40~70歲。④所有入選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患者患有其他系統或重要臟器嚴重并發病(如惡性腫瘤、血液病等)。②患有嚴重意識障礙或判斷能力低下者。③無法按時參加及接受評分者或不愿加入本次研究者。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血液透析護理,即在院期間接受常規的健康教育宣傳。主要包括心理護理、飲食干預及用藥指導等,并囑其參與適當運動及鍛煉。觀察組采用協同護理,即通過臨床醫師及護士、患者及患者家屬針對患者獨特的病情、生活方式、經濟情況等指定詳細科學的透析護理計劃,并共同完成。同時由于透析治療的療程較長且過程亦較痛苦,因此患者往往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甚至嚴重影響疾病的康復及治療效果。故針對該類特殊疾病患者給予適當的心理護理干預并從疾病的本質上進行開導、鼓勵患者與病友之間互相交流,提高其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及規律治療的必要性。主要包括適當的聊天、聽音樂等。同時指導患者注重對自身透析血管通路如動靜脈內瘺或深靜脈留置管的自我護理及檢查。并向患者發放健康行為記錄本,指導并記錄日常飲食、用藥、功能鍛煉情況。分別于護理前及護理干預6個月后進行評分并記錄。該研究經過專科培訓過的兩名本科以上學歷的研究人員進行,研究者均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
附表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各維度評分比較(±s,n=50)

附表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各維度評分比較(±s,n=50)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P<0.05;與干預后比較,##P<0.05。
項目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觀察組 對照組 觀察組血液透析知識 14.69±2.47 14.74±2.37* 18.24±2.88# 23.72±3.47##自我護理技能 28.67±3.42 29.21±3.47* 40.79±4.08# 51.74±4.87##自我責任感 32.48±3.16 33.01±3.27* 36.21±3.25# 43.67±2.98##依從性 30.27±2.87 30.33±2.92* 34.03±2.14# 38.21±2.08##自我護理能力總分 93.47±13.41 94.21±12.51* 125.87±9.78# 155.72±12.30##
附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s,n=50)

附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s,n=50)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P<0.05;與干預后比較,##P<0.05。
項目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觀察組 對照組 觀察組生理功能 58.76±5.84 59.03±5.76* 72.21±6.09# 80.01±5.99##心里功能 60.22±6.20 61.03±6.18* 73.06±6.47# 81.23±6.47##社會功能 57.31±5.68 57.26±5.64* 72.24±6.32# 79.68±5.69##總體生活質量 58.09±6.35 58.31±6.41* 74.16±7.06# 81.06±6.32##
1.5 觀察指標
1.5.1 自我護理能力評價指標 采用Orem提出的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ACA),該量表主要從四個維度43道問題評估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其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越高[5]。
1.5.2 生活質量評價指標 采用美國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兩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總體生活質量評分[6]。分別從4個方面共36道問題進行評估,其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EACA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EACA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EAC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2。
隨著血液透析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血液透析在慢性腎臟衰竭的治療中已是十分常見,但大部分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需要長期的治療過程,因此其在社會角色及家庭經濟等方面正發生巨大轉變。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往往會降低患者的依從性,甚至消極地對待診療,并最終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7]。而協同護理模式則是通過聯合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對患者給予充分的重視和關注,降低其自我否定性,以改善其自我護理能力。在協同護理模式下醫護人員及患者、患者家屬可進行互相協調工作,形成伙伴關系,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8][9][10]。故本次研究主要對10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觀察并分析其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變化。
研究發現干預后兩組研究對象的EACA及SF-36評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EACA及SF-36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從多個維度不同方面較全面的研究表明采用協同護理可增加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是協同護理模式可充分利用醫療資源,擴大護理人員組成,改變傳統的護理形式,從心理及生理等不同層面對患者進行全面干預的結果。尤其在這種慢性疾病中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其自我護理及生活質量均有巨大的影響。綜上所述,采用協同護理可明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其生活質量,可在臨床護理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