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院(450000)馮燕枝
臨床上將發生在人體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為乳腺癌[1]。其中,早期乳腺癌(EBC)主要包括病理早期癌與臨床早期癌,其一直以來都是臨床乳腺腫瘤學家極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從綜合的角度來看,中老年女性是早期乳腺癌的最主要發病群體,男性患者極為少見。據臨床相關統計結果表明,早期乳腺癌的發病率(高達90.00%以上[2])與死亡率僅次于子宮癌,極易對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為進一步優化臨床治療該疾病的綜合療效,本文分別對兩組早期乳腺患者實施整形保乳術與常規保乳術并將其治療結果進行比較,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經醫學委員會批準后,此次研究的對象(2014年12月~2016年10月于本院接受診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72例)均在自愿的情況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72例患者中已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意識不清醒或精神病者、身體各項器官和機能不全者、不愿配合實驗者。按奇偶數字抽簽法的方式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其中,一般組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0歲,最小年齡為30歲,平均年齡為(55.68±10.27)歲;病灶位置:左側13例、右側23例。實驗組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29歲,平均年齡為(55.65±10.25)歲;病灶位置:左側12例,右側24例。經分析后發現,在年齡、病灶位置等臨床資料數據上,兩組患者并無統計學差異存在(P>0.05)。
附表1 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相關指標(±s)

附表1 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相關指標(±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耗時(min) 住院耗時(d)一般組 36 112.49±10.57 156.71±15.43 14.23±3.19實驗組 36 88.43±10.45 120.25±10.41 8.45±1.43 t 3.79 3.99 3.08 P<0.05 <0.05 <0.05

附表2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n%)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保乳術 采用常規保乳術對一般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手術治療內容與方法如下:麻醉方式為靜脈麻醉,然后分別作一切口于患者腋窩和乳房腫塊處;確定腫瘤位置后,將其及其周圍2cm左右的正常乳腺組織(即保留胸小肌和胸大?。3]切除,并送至檢驗室活檢;若活檢結果顯示切緣為陰性,則無需再進行切除,若結果為陽性,則需要對切除范圍進行擴大,直至病理標本的檢驗結果為陰性;最后,對腋窩淋巴結進行清除[4],同時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后給予患者抗生素等治療,以防止傷口發生感染。
1.2.2 整形保乳術 采用整形保乳術對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手術治療內容與方法如下:術前由醫護人員對患者的身體檢查結果進行全面分析,從而對腫瘤為位置進行進一步確定,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病灶位置對手術操作中的切口位置、切口方式進行規劃。如果病灶位置在乳頭平面以下,則選擇放射狀切口為宜;如果病灶位置在乳頭平面以上,則作一弧形切口于腫瘤表面即可;手術方式則根據切口位置選擇下方蒂皮瓣乳房成形術和腫瘤切除乳房成形術等[5]。操作完成,將腫瘤病灶完全切除后,醫護人員可直接采用乳房懸吊固定的方式對患者的乳房進行塑形,以便能夠固定乳房位置。根據患者的需要填充乳房的缺損部位,若發現患者存在乳暈、乳頭偏移的情況,則應在術中及時予以糾正。
1.3 觀察指標 就兩組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差異性手術治療后的臨床相關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住院耗時)以及標本切除重量與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皮膚萎縮、血腫)進行觀察和記錄。
1.4 統計學分析 將所有研究數據經過初步性整理后錄入至最新型的SPSS20.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科學性的深入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通過t進行檢驗,并利用卡方值對計數資料進行比較,若其最終比較結果顯示P<0.05,則說明兩者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標本切除重量 術后在標本切除重量的比較中,實驗組的標本切除重量(85.26±10.17)g明顯多于一般組患者的標本切除重量(60.45±10.33)g,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相關指標 兩組早期乳腺癌患者經不同手術治療后在臨床相關指標中的數據差異具備顯著性統計學性質(實驗組均優于一般組,P<0.05),詳見附表1。
2.3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術后,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中,實驗組與一般組的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實驗組小于一般組,P<0.05)。詳見附表2。
早期乳腺癌是一種發生率高且嚴重影響女性健康的疾病,常規保乳術在治療該疾病時雖然能夠有效確?;颊咝匦〖∨c胸大肌的完好性,但該項治療措施不僅所需切除范圍較廣,易導致患者形體不對稱,對其外觀形象造成嚴重不利影響,從而易使其術后產生一系列如自卑等不良情緒,令其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同時還極有可能引發一系列如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以及皮膚萎縮等一系列術后并發癥,難以營造良好的預后效果。對于女性來說,乳房美觀是非常重要的,將整個乳房切除除了會影響美觀外,還會令其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心理上對自我產生極度不自信的表現。此外,常規保乳術后患者常常會存在淋巴轉移和復發的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煩惱。因此,為進一步改善臨床治療乳腺癌患者的綜合效果,盡可能地滿足女性患者的治療需求,整形保乳術在常規保乳術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其不僅能夠有效切除腫瘤及其病灶組織,減少術中出血量,并且還能夠進一步確保患者形體的完整性美觀性,符合廣大患者的治療需求。綜合本文研究數據可知,實施差異性治療方案后,在臨床相關指標、美容優良率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標本切除重量等數據比較中,實驗組患者均優于一般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前組患者的美容總優良率為97.22%,后組患者的美容總優良率為72.22%。由此便進一步充分凸顯了整形保乳術對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重大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