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院(451150)李留燦
隨著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因其獨特的優越性被廣泛運用在臨床診斷中,診斷效果得到醫生及患者認可。據實踐發現,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診斷原發性肝癌、脊髓空洞、靜脈血管形態畸變、椎管內腫瘤、腦部腫瘤等疾病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其中椎管腫瘤是一種常見的腫瘤類型,有髓外硬膜外、內腫瘤、髓內腫瘤之分[1]。患者發病后常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肌肉萎縮等癥狀,治療該病的關鍵在于早診斷、早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本次研究選取了70例我院收治的椎管腫瘤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所有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探討其臨床診斷價值,具體如下。
1.1 基線資料 在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并確診為椎管腫瘤的患者中,選取70例作為研究對象。經我院理論委員會批準,及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開始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中,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30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為(38.31±10.52)歲,患者臨床首發癥狀為肢體麻木、根痛、肌肉萎縮、運動障礙、呼吸困難的分別有49例、22例、16例、25例、6例,分別占總患者數的70.00%、31.43%、22.86%、35.71%、8.57%,給予所有患者術前核磁共振檢查及手術病理檢查。

附表 兩種檢查方式結果比較[n(%)]
1.2 方法 給予所有入院患者核磁共振檢查,采用飛利浦1.5T超導磁共振成像儀,患者取平臥位,使用一般位置掃描,運用橫斷、冠狀面、矢狀、STIR、T2WI、T1WI等方法全方位核磁共振掃描患者,發現病灶區域后,用Gd-DTPA增強掃描方式,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確定造影劑劑量,掃描過程中重點掃描確立患者椎管腫瘤位置、信號、具體形態、大小等。同時給予所有患者手術治療,取活體進行病理檢查。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檢查方式結果。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0.0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所有患者均進行核磁共振及病理檢查,得出結果一致,均為神經鞘瘤、血管母細胞瘤、轉移瘤、星形細胞瘤、神經纖維瘤、脂肪瘤、室管膜瘤、脊膜瘤患者分別為4例、2例、14例、21例、7例、5例、9例、8例,結果無差異,符合率高達100.00%,具體見附表。
當前臨床診斷椎管腫瘤的方法較多,有CT、X線平片、MRI等,但因該病病灶位置較為特殊,影像學尾箱較多,檢測效果一般。而目前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能很好診斷該類腫瘤疾病,解決脊柱疾病位置特殊難題,且因無需注射造影劑,對患者傷害較小[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所有患者均進行核磁共振及病理檢查,得出結果一致,均為神經鞘瘤、血管母細胞瘤、轉移瘤、星形細胞瘤、神經纖維瘤、脂肪瘤、室管膜瘤、脊膜瘤患者分別為4例、2例、14例、21例、7例、5例、9例、8例,結果無差異,符合率高達100.00%。這與孫子鈞[3]研究結果相符,核磁共振對于椎管腫瘤患者的臨床診斷價值極高,通過掃描信號T1WI與T2WI診斷病灶,靈敏性高,其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準確性高優點。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對于椎管腫瘤患者的臨床診斷價值極高,其操作簡便,具有較高安全性和診斷準確性,是一種良好的診斷椎管腫瘤的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