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450000)陳文中 韓佩佩 薛瑩瑩
院前急救是基層醫療單位向上級醫療急救條件好的急救中心轉運危重癥患兒的紐帶,是保障危重癥患兒得以治療的基礎[1]。本文選取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患兒中200例作為本次研究主體,探究在患兒院前轉運之中行急救網絡實踐所取得的效果,分析急救網絡實踐對于院前轉運產生的影響,現作以下陳述。
1.1 研究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我院進行治療的患兒中200例作為本次研究主體,男女比例為117∶83,平均年齡(8.01±1.25)歲。本次的治療方案患兒家屬均有所了解,征得患兒家屬的同意,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急救人員構成主要是由本院急救中心中級職稱以上的護師、醫師以及救護車司機共同完成轉運工作。省兒童醫院急救中心是院前急救網絡中心,和基層的地級縣、市醫院的兒科及婦產科建立起院前急救協作網絡。其中27所醫院距離少于30公里,26所醫院距離50~100公里,14例所醫院距離100~200公里,其中13所醫院距離超過200公里,最大的轉運半徑為325公里。院前急救專線電話主要是由重癥監護室護士二十四小時值班,接到相應的求助電話之后,需要詳細記錄并進行院前急救通知單的填寫,通知院前急救護士、醫師以及司機一同前往受援的醫院。協助當地的兒科醫務人員進行危重癥兒童現場搶救工作,并對患兒的病情展開進一步分析,作出初步的診斷。和患兒的家長詳細介紹患兒的病情,對于初步診斷、檢查狀況、路途中出現的意外、收費標準等進行詳細的介紹,征得患兒家長同意之后進行轉運協議書的填寫,醫患雙方簽字以進行醫療文書的備案,之后開始進行轉運。在轉運途中需要加強病情變化的詳細記錄和護理,醫護人員密切的進行患者治療情況的監控,直接將患兒收住相關科室或急救中心。

附表 轉運網絡半徑分析
1.3 統計學研究 數據通過SPSS22.0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通過率(n,%)表示,計量資料則通過(±s)表示。
2.1 轉運患兒人數分析 200例患兒之中,男患兒117例,女患兒83例。其中新生兒組97例,嬰兒組36例,幼兒組26例,學齡前組18例,學齡組23例。在200例危重患兒之中,199例患兒直接收入急救中心進行治療,其中1例轉入其他醫院。
2.2 轉運網絡半徑分析 本次共出車197次,平均每個月均需出車轉運患兒16次,總行程共29231公里,平均每次行程148公里,詳細見附表。
2.3 轉運途中治療和轉歸分析 200例患兒在院前轉運途中193例患兒進行吸氧,其中151例患兒進行高頻呼吸機輔助呼吸,39例患兒進行搶救和治療,13例患兒進行氣管插管轉運,途中2例患兒出現病變需氣管插管,轉運途中無1例死亡。將2016年全部非院前轉運入院患兒轉歸情況作為參照組,并與2017年展開比較。院前轉運200例,痊愈共135例,痊愈率為67.5%;好轉共56例,好轉率為28.0%;放棄5例,放棄率為2.5%;24小時之內死亡共1例,死亡率共0.5%;對照組住院人數為1723例,其中死亡共69例,死亡率為4.01%;痊愈共1034例,痊愈率為60.01%;院前轉運入院的患兒治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而死亡率明顯低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存有明顯差異(P<0.05)。
院前網絡開通之后,可以進行信心、結果的交流和反饋,并可以加強臨床搶救的指導,加強醫務人員的培訓,提供資源共享等[2]。本研究結果顯示,在200例危重患兒之中,199例患兒直接收入急救中心進行治療,其中1例轉入其他醫院。本次共出車197次,平均每個月均需出車轉運患兒16次,總行程共29231公里,平均每次行程148公里200例患兒在院前轉運途中193例患兒進行吸氧,其中151例患兒進行高頻呼吸機輔助呼吸,39例患兒進行搶救和治療,13例患兒進行氣管插管轉運,途中2例患兒出現病變需氣管插管,轉運途中無1例死亡。院前轉運入院的患兒治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而死亡率明顯低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存有明顯差異(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