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婦幼保健院(450000)金二麗 華艷 李娟
“袋鼠式護理”在20世紀發展起來,大量臨床研究證實該護理模式對新生兒的循環、呼吸、睡眠等生理狀況有積極的促進意義。我院在近兩年收治的45例新生兒護理中采用“袋鼠式護理”模式,取得顯著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自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90例新生兒,按照出生順序將新生兒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45例。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身長49~53cm,體重2.5~4.50kg,Apgar評分8~10分,平均(9.26±0.37)分。參考組:男23例,女22例,身長49~53cm,體重2.51~4.48kg,Apgar評分8~10分,平均(9.30±0.35)分。兩組新生兒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考組接受新生兒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則同時接受“袋鼠式護理”模式,具體操作如下:將新生兒以俯臥的姿勢放置于母親裸露的胸前,頭部位于母親兩側乳房中間,面部朝向一側。在新生兒背部、身體上覆蓋柔軟、厚度適中的被褥。指導母親單手托起新生兒臀部,另一只手則固定在新生兒背部以保證其安全,保持此姿勢60min。上述操作在新生兒出生3d內進行,每天10:00~12:00、16:00~18:00開展“袋鼠式護理”操作。
1.3 觀察指標 ①神經行為評分(NBNA)[1]:室溫維持在24oC~28oC,室內安靜、半暗。測試在兩次喂奶中間,新生兒進入睡眠狀態開始;主要包括20項,檢查在10min內完成。每項評分標準為0~2分,滿分40分,分數越高表明新生兒神經行為越強。②測量新生兒頭圍、身長、體重等指標。上述操作分別在新生兒出生時、14d、42d時開展。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分析工具為SPSS19.5。計量資料用均數方差表示,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配對用x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1 兩組NBNA評分比較 兩組新生兒出生時NBNA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4d、42d后,觀察組NBNA評分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見附表1。
2.2 兩組體格發育指標比較 出生時,兩組新生兒頭圍、身長以及體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4d、42d,觀察組頭圍、身長以及體重增長幅度均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見附表2。
“袋鼠式護理”又叫皮膚接觸護理,在上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主要用于新生兒的早期護理干預。將新生兒放在父母胸前,通過二者皮膚接觸來增強親子關系,使孩子獲得來自母親的力量,從而促進其神經、體格發育。胡建新等[2]發現,袋鼠式護理組的新生兒首次母乳喂養的時間亦早于常規護理組,母乳喂養持續時間延長。筆者分析認為,通過盡早母乳吸吮、喂養,亦可以加速新生兒神經行為、體格發育。馬惠榮等[3]研究發現,通過袋鼠式護理能夠延長新生兒深度睡眠的時間,減少其能量消耗,從而促進其體重的增加。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頭圍、身長以及體重等增長幅度均大于參考組(P<0.05),證實了“袋鼠式護理”的有效性。此外,有研究發現,通過“袋鼠式護理”可以促進母親情緒的穩定,有效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本次研究未涉及,需進一步更深入探討。

附表1 觀察組與參考組NBNA評分比較

附表2 兩組新生兒體格發育指標比較
總之,“袋鼠式護理”為科學、人性化、有效的新生兒護理模式,能夠通過低成本的護理來刺激新生兒神經系統、體格的發育,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