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450000)馮倍思
PICC置管在血液腫瘤化療治療中具有操作簡單、留置時間較長以及藥物外滲少等特點,但置管后維護不當較易引起并發癥。本研究對PICC導管在血液惡性腫瘤化療中的應用與護理措施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血液腫瘤科采取PICC行化療治療的18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93例)和干預組(93例)。干預組中男性50例,女性43例,年齡33~70歲,平均年齡(50.3±3.3)歲,白血病者33例、惡性淋巴瘤者40例和多發骨髓瘤者20例;常規組中男性56例,女性37例,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50.0±3.5)歲,白血病者30例、惡性淋巴瘤者36例和多發骨髓瘤者27例。不同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如基礎護理和健康宣教等。干預組患者采取積極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置管前護理: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置管過程、置管目的、置管優點和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疾病和置管治療的認識度,進而改善不良心理情緒和提高依從性。②置管時護理:護理人員在給患者置管時,應密切關注患者表情、呼吸和脈搏,加強與患者交流,以便轉移注意力和減輕緊張感,穿刺時做到動作輕柔和準確,確保穿刺一次成功。③置管后護理:護理人員在置管24h內應密切關注穿刺部位情況,若穿刺處沿著靜脈方向具有紅腫熱痛等癥狀時需及時告知醫生并予以對應處理;保持PICC導管暢通,預防導管打折、扭曲和滑脫;合理安排輸液順序,減少堵管發生;由于PICC導管長時間留置體內,這有利于細菌侵入,此時護理人員需加強無菌觀念和導管維護意識,如在患者住院期間每周對其導管進行一次維護,同時根據導管情況合理增加維護次數;在患者病程記錄中做好維護記錄,如導管置入長度、外露長度、導管維護時間、導管有無修剪、是否通暢以及有無并發癥發生。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不同組患者PICC置管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主要為導管堵塞、血栓、靜脈炎和感染等。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組間比較分布采用χ2和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組患者P I C C置管時間比較 干預組患者PICC平均置管時間為(111.6±2.6)d,常規組PICC平均置管時間為(87.5±3.9)d,干預組患者PICC平均置管時間顯著高于常規組(t=49.584,P=0.000)。
2.2 不同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2%,常規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9.7%,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詳見附表。

附表 不同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靜脈化療法是目前臨床治療惡性腫瘤疾病的重要方法,然而化療藥物對外周血管刺激性大,較易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和靜脈炎[1]。PICC置管是一種經外周靜脈穿刺的給藥方法,其操作簡單方便,能有效減少化療藥物引起的藥物外滲和靜脈炎等不良反應。然而長時間的靜脈置管也較易導致堵管或感染等并發癥,因此加強PICC置管患者護理干預十分重要。研究報道,PICC使用過程中采取積極有效護理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對PICC置管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整體護理干預,并與常規護理相比較,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PICC平均置管時間顯著短于常規組(P<0.05);干預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本研究結果與陳瑩[2]等研究報道相類似。
綜上所述,PICC置管在血液惡性腫瘤化療中應用效果明顯,采取積極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置管時間和減少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