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473000)張倩
我院近年來,將健康教育應用到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護理當中,取得確切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為60~89歲,平均(68.3±2.6)歲;病程為5~18年,平均(9.1±2.5)年。觀察組44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齡為61~92歲,平均(69.1±3.3)歲;病程為5~20.5年,平均(9.6±2.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基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確保病房干凈整潔,定時進行消毒,保持適宜的溫度與濕度。為患者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及作息計劃,囑患者保持科學的生活習慣,并嚴格遵醫囑用藥。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健康教育,具體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協助患者進行相關檢查,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病情特點為患者制定針對性健康教育方案。②因陌生住院環境的影響,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積極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并通過介紹成功治療案例,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③通過發放資料、口頭講解、播放視頻、舉辦講座等方式,定期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與護理依從性。④指導患者定期復查,向患者講解如何對自身病情的評估,以便在病情變化時及時進行處理。⑤在患者出院后,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回訪,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變化。⑥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及病情特點,為患者制定針對性飲食方案,并引導患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1.3 觀察指標 ①以SAS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緒進行評價,得分越高則焦慮情況越嚴重。以SDS對患者護理前后抑郁情緒進行評價,得分越高則抑郁情況越嚴重[1];②以我院自制問卷對兩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進行調查,問卷滿分100,以得分85以上為完全依從,得分60~85為基本依從,得分不足60為不依從。
1.4 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結果錄入SPSS22.0數據庫處理,以X2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形式表示,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x± s形式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SDS評分 t P SAS評分 t P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44) 61.19±6.83 38.16±6.05 6.251 <0.05 61.35±7.99 37.19±4.83 9.071 <0.05對照組(n=44) 62.21±7.35 51.88±4.97 5.339 <0.05 63.78±6.81 51.26±5.41 6.792 <0.05 t 0.109 4.224 0.017 5.326 P>0.05 <0.05 >0.05 <0.05
2.1 護理前后SAS、SDS評分變化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SDS、SAS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如附表所示。
2.2 護理依從性 觀察組護理依從性為95.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82%(P<0.05)。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均比較高,多發于老年人群,給老年人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因老年患者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比較缺乏,身體各項功能均不斷減退,身體各項功能受到嚴重傷害。健康教育是在患者入院后,針對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為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制定針對性健康教育方案,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
我院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證明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在護理依從性方面,觀察組護理依從性為95.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82%(P<0.05),證明通過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對自身疾病及治療方法的認識,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與護理依從性。
總之,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