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467000)李云
RICU指的是呼吸疾病加強監護病房建立人工氣道是RICU上搶救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的方法,有相關研究表明,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降低肺部感染率,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成本[1]。本研究從RICU患者氣道管控護理過程中出發,探討氣道管控護理對患者的影響和預后?,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RICU人工氣道建立患者80人,將兩組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40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24~85歲,平均年齡(55.95±1.98)歲。對照組40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25~86歲,平均年齡(56.3±2.07)歲。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ICU護理模式給予護理:①使用微泵對氣道進行濕化:使用氣管滴入或者霧化的方式按照醫囑要求對患者氣道進行濕化處理。②環境:保持環境的舒適與安靜,依據主治醫師的治療方案進行脫機與拔管;③吸痰:定時對患者進行吸痰處理。
研究組患者給予氣道管控護理措施:①使用微泵對氣道進行濕化:此法能夠降低痰液堵塞氣道以及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適感降低對氣道產生的不良刺激。將濕化液用輸液泵持續、恒定以及緩慢地注入患者的呼吸道內。②環境:盡量避免給患者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刺激,將治療措施、病情與預后耐心細致地向神志清楚的病人講述。將監護儀的聲音調低保持環境的舒適與安靜,依據主治醫師的治療方案進行脫機與拔管;③吸痰:在吸痰前告知患者接下來要進行的操作,讓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依據患者痰液的情況對患者進行吸痰處理,避免次數不足導致痰液阻塞氣道以及次數過多導致對氣道產生損傷。
1.3 預后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對兩組患者的置管時間、治療時間、不良反應以及并發癥情況進行記錄與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18.0進行數據統計,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用率表示,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情況比較分析:研究組患者的置管時間以及治療時間對照組患者明顯縮短,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以及并發癥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附表。
在進行人工氣道的建立時有效積極的護理方式在實施治療以及搶救時能夠有效降低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可能性。常規的治療與搶救RICU患者的情況下由于只重視對患者的搶救常會對重癥患者的負面情緒以及舒適程度產生忽略,患者的機體會長時間處于一種不良的應急狀態。部分重癥患者的身體已經失去了溫化以及濕化呼吸道的功能,如果在護理過程中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患者會出現不同情況的氣壓傷,嚴重的還會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2]。本次研究使用的氣道管控護理措施分別從使用微泵對改進濕化、環境以及吸痰三方面的護理方法進行改進。本次研究顯示,給予氣道管控護理措施護理的患者的置管時間以及治療時間給予常規護理方法護理的患者明顯縮短,患者的不良反應以及并發癥例數明顯低于給予常規護理方法護理的患者,由此可知給予氣道管控護理措施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基本情況降低不良反應與并發癥的發生,這可能是由于氣道管控護理措施護理依據患者痰液的情況對患者進行吸痰處理,避免次數不足導致痰液阻塞氣道以及次數過多導致對氣道產生損傷。

附表 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情況比較分析
綜上所述,氣道管控護理措施在RICU人工氣道建立中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反應與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