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鶴壁市中醫院(458030)劉冰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頸椎病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為30~58歲,平均(45.36±3.79)歲;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為32~59歲,平均(46.85±4.06)歲。本研究得到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護理前期:護理人員與患者親切交談,重點針對患者對手術、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心理焦慮、恐慌和心理障礙進行健康宣教。對于部分患者出現的負性心理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安撫,耐心講解手術的相關知識,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并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健康心態,使患者能夠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傾聽患者的內心需求,并盡可能給予滿足,并觀察患者心理變化,及時進行交流和溝通。②護理后期:護理人員應重點提高患者的認知行為,幫助患者樹立自我及對社會的認同感,可詳細介紹護理之后的注意事項,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從而避免患者的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可通過看書,聽舒緩音樂等形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進一步減少患者的緊張心理,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告訴患者保持良好心態的對疾病康復的積極作用,保持平和的心理狀態,讓自己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生理狀態,從而早日恢復健康。
附表1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附表1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P<0.01。
組別(n=43) SAS評分 t P SDS評分 t P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3.52±4.24 46.72±3.61ab 21.42 <0.01 64.37±4.86 45.08±4.72ab 18.67 <0.01對照組 64.36±4.82 58.45±3.97b 8.23 <0.01 64.49±4.94 61.36±4.65b 3.03 <0.01 t 0.1955 14.8436 0.1136 16.1121 P>0.05 <0.01 >0.05 <0.01

附表2 兩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1.3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評分量表(SAS)對患者的抑郁、焦慮情況進行評估[1]。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對患者的康復效果進行評估。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處理數據,計量數據用±s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在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降低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ADL)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ADL評分降低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研究表明[2],通過良好的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親切交談和溝通,及時解決患者心中的困惑,有助于幫助患者建立恢復健康的信心,并消除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43例頸椎病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心理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SAS、SDS及ADL評分降低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表明良好的心理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患者的心理壓力得到有效釋放,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表明心理護理干預增強了護理人員和患者的親密關系,患者對護理人員更加信賴,良好的醫患關系進一步促進了患者更加積極配合護理,并加快了患者病情的康復。
心理護理干預能夠緩解頸椎病患者的焦慮情緒,能夠提高患者日常活動能力,進一步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